[1] 金柏.海象鱼的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技术初探[J].水产科技情报,2007,34(5):208-209. [2] 江伟徇,刘毅.营养与食品卫生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2:4-14. [3]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食物成分表(全国代表值)[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30-82. [4] 陈亢川.福建省食物营养成分表[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40-98. [5] 代应贵,范家佑,王晓辉.瓣结鱼肌肉营养成分分析[J].营养学报,2006,28(4):361-363. [6] P.L 佩特利.蛋白质食物营养评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43-75. [7] 宋永康,余华,姚清华,等.不同肉色甘薯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估[J].福建农业学报,2009,24(6):504-507. [8] 刘健康.东湖生态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307-311. [9] 郭永军,邢克智,徐大为,等.棕点石斑鱼的肌肉营养成分分析[J].水产科学,2009,28(11):635-639. [10] 沈蓓英.蛋白质营养价值及其功能[J].中国油脂,1984,12:512-522. [11] 刘凯,徐东坡,段金荣,等.长江下游江段铜鱼肌肉营养成分分析[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8,28(3):56-60. [12] 方静,潘康成,邓天怀.齐口裂腹鱼肌肉营养成分分析[J].水产科学,2002,21(1):17-19. [13] 刘世禄,王波,张锡烈,等.美国红鱼的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J].海洋水产研究,2002,23 (2):25-32. [14] 王建平,王加启,卜登攀,等.脂肪的生理功能及作用机制[J].中国畜牧兽医,2009,36(2):42-45. [15] 程波,陈超,王印庚,等.七带石斑鱼肌肉营养成分分析与品质评价[J].渔业科学进展,2009,30(5):51-56. [16] 陈宴山,戴聪杰.红罗非鱼肌肉的营养成分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9(4):62-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