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林增泉,陈家驹,郑仲登. 冷浸田的特性和改良途径[J]. 福建农业科技, 1980,(6):4 -6. [2] 古汉虎,汤辛农. 低产土壤改良[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1. [3] 湖南农科院土肥所土壤室. 潜育性水稻改良措施定位试验初报[J]. 湖南农业科学, 1983,(5):34-35. [4] 福建省土壤普查办公室. 福建土壤[M].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5]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系统分类课题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课题研究协作组.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M]. 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1. [6] 林增泉,徐朋,彭嘉桂,等. 冷浸田类型与改良研究[J]. 土壤学报, 1986, 23(2):157-162. [7] 黄兆强. 福建冷浸田的低产因素及其改良利用[J]. 土壤肥料, 1996,(3):13-15. [8] 龚子同,张效朴,韦启潘. 我国潜育性水稻土的形成、特性及增产潜力[J]. 中国农业科学, 1990, 23(1):45-53. [9] 潘淑贞. 长江中游不同潜育化土壤诊断指标探讨[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1997: 6(2):155-162. [10] 林增泉,翁文钰,郑仲登,等. 福建中低产水稻土障碍因素研究[J]. 福建农业科技, 1986,(1):68-80. [11] 熊明彪,舒芬,宋光煜,等. 南方丘陵区土壤潜育化的发生与生态环境建设[J]. 土壤与环境, 2002, 11(2):197-201. [12] 郑仲登,杨浩然. 山垄低产田还原物质对水稻的毒害及其防治[J]. 土壤肥料, 1985,(4):19-22. [13] 吴德意. 潜育性水稻土缺磷原因的分析[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1987, 9(2):188-191. [14]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基本农业建设设计规范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165-2002[S]. [15] 林俊文,陈法扬,聂崇礼. 江西省潜育化水稻土及其工程治理措施[J]. 土壤, 1983,(2):65-67. [16] 陈士平,戴红霞. 暗管排水改造山区冷浸田的效果[J]. 浙江农业科学, 2000,(2):11-12. [17] 龚子同,张效朴,韦启潘. 我国潜育性水稻土的形成、特性及增产潜力[J]. 中国农业科学, 1990, 23(1):45-53. [18] 孙羲,马国瑞,林荣新,等. 水稻缺钾的生化诊断与土壤肥力[J].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1981, 7(2):9 -14. [19] 向万胜,古汉虎. 低湖区潜育性稻田施用钾肥的效应及对土壤氧化还原性状的影响[J]. 土壤肥料, 1997,(2):32-34. [20] 杨利,姚其华,范先鹏,等. 鄂东南棕红壤丘陵区冷浸田施用过氧化钙效果[J]. 湖北农业科学, 1997,(4):37-39. [21] 王定平,唐晋,李润发,等. 提高冷浸田土壤温度对水稻生长发育影响的分析[J]. 陕西气象, 1999,(4):20-22. [22] 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水稻生态育种研究组. 耐潜育性土壤水稻生态育种技术研究进展[J]. 农业现代化研究, 1992, 13(3):157-160. [23] 李达模,唐建军,苏以荣,等. 湘中、湘东地区早灿稻耐土壤潜育性评价[J]. 武汉植物学研究, 1992, 10(2):139-151. [24] 彭嘉桂. 福建省山垄冷浸田研究现状与展望[J]. 福建农业科技, 1985,(5):40-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