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ISSN 1008-0384
    CN 35-1195/S
    主管: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编辑:《福建农业学报》编辑部
    主编:翁启勇
    编辑部主任:翁志辉
    电话:0591-87869455
    Email:fjnyxb@163.com
    地址:福州市五四路247号
    邮编:350003
    邮发代号:34-56
    广告经营许可证:3500004000070
在线咨询
  • 投稿与审稿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汇款与发票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订阅与赠阅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扫一扫,手机打开本刊网站
扫一扫,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手机阅读本刊全文
扫一扫,订购本刊纸质版本
扫一扫,订购本刊纸质版本
本期目录
2011年 第26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1-06-15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动物科学
    变异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在人工感染猪体内分布情况
    方桂友, 王隆柏, 庄向生, 邵良平, 周伦江, 车勇良, 魏宏, 陈如敬
    2011, (3):  329-334. 
    摘要 ( 2006 )   [HTML] ( )    PDF (4720KB) ( 5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解变异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在人工感染猪体内分布规律。把5只35日龄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抗体阴性的仔猪随机分成5组,分别为变异性PRRSV(FJ06A株)人工感染组(3只)、同居感染组(1只)和对照组(1只)。记录各组猪的临床表现,并于攻毒后14d屠宰,采集每只猪的心、肝、肺、脾、肾、胰、颌下淋巴结、肺门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脑、血液、尿液、扁桃体等组织,用TaqMan荧光定量RT-PCR对各器官组织中PRRSV进行定量检测。结果表明,感染猪的14种器官组织均含有PRRSV,其中颌下淋巴结、肺门淋巴结、扁桃体、脑、肺、心和血液等中PRRSV的含量较高;对照猪的14种器官组织均未检测到PRRSV。研究结果揭示了变异性PRRSV人工感染猪后,病毒在体内不同器官组织中的分布规律。
    番鸭呼肠孤病毒在番鸭体内的动态分布和排毒规律
    林锋强, 朱小丽, 陈少莺, 程晓霞, 陈仕龙, 王劭, 江斌, 李兆龙
    2011, (3):  335-337. 
    摘要 ( 1721 )   [HTML] ( )    PDF (465KB) ( 8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应用RT-PCR技术检测番鸭呼肠孤病毒在人工感染番鸭体内的动态分布和排毒规律。结果显示在感染后1 d可在肝、脾脏、法氏囊、胸腺和盲肠扁桃体中检出病毒RNA,表明病毒首先入侵免疫器官;随后其他器官中逐渐检测到病毒。高峰期为攻毒后7~14 d,所有器官中均能检测到病毒,此时也是病毒感染发病最严重的时间。感染后14 d,在肺和脑中不能检测到病毒;感染后25 d在肾和胰腺中不能检测到病毒;感染后28 d心和盲肠扁桃体中不能检测到病毒;感染后32 d所有器官中均不能检测到病毒。攻毒5 d后,即可在喉头和泄殖腔棉拭子中检测到DRV RNA,而在14 d后未能检出DRV RNA,表明番鸭接种强毒株后5 d开始向外界排毒,而14 d后停止向外界排毒。
    低蛋白质日粮对河田鸡生长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李忠荣, 陈婉如, 叶鼎承, 刘景, 冯玉兰
    2011, (3):  338-344. 
    摘要 ( 1981 )   [HTML] ( )    PDF (2440KB) ( 9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把1980羽1日龄河田鸡按照体重相近原则随机分为2个处理,即对照组和试验组,每处理3个重复,每重复330羽。对照组各阶段日粮采用中国黄羽肉鸡(NY/T 33-2004)氨基酸模型及粗蛋白质水平,试验组日粮采用NRC(1994)氨基酸模型并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降低粗蛋白质1个百分点,饲养至105 d,于28、42、75、105 d进行称重和采血制备血清,研究低蛋白质日粮对河田鸡生长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除试验组28 d公母鸡平均体重显著大于对照组外(P<0.05),其余日龄(42、75、105 d)差异均不显著(P>0.05);②1~28 d、29~42 d、43~75 d、76~105 d等4个阶段,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生长性能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③28、42、75、105 d试验组血清总蛋白、碱性磷酸酶含量均略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尿素氮、尿酸含量均略低于对照组[其中42 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日龄的增加,血清总蛋白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血清尿素氮、尿酸及碱性磷酸酶等均呈下降趋势(P>0.05)。
    作物科学
    籼型水稻三系不育系广抗13A抗稻瘟病基因的遗传
    韦新宇, 许旭明, 王宗华, 梁康迳, 张受刚, 卓伟, 马彬林, 陈美莲, 杨旺兴, 邹文广, 杨腾帮, 范祖军
    2011, (3):  345-349. 
    摘要 ( 1910 )   [HTML] ( )    PDF (769KB) ( 7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籼型水稻三系不育系广抗13A生产上对稻瘟病菌表现抗谱广、抗性强的特点,于2003年10月通过福建省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借助5个以CO39为遗传背景的近等基因系(鉴别品种)和1个普感品种丽江新团黑谷(LTH)组成的基因分析体系,对籼型水稻三系不育系广抗13A抗稻瘟病基因的组成进行鉴定分析。接菌试验选用4个致病性稳定的稻瘟病菌系Guy11、FJ2009-66、98013A和98099,并于苗期对不育系广抗13A与感病品种丽江新团黑谷杂交的F1、F2群体进行喷雾接种鉴定。抗病性遗传分析表明:不育系广抗13A对4个稻瘟病菌系的抗病性分别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等位性测定结果表明:不育系广抗13A对菌系98013A的抗病基因与Pi-2基因呈不等位关系;对菌系Guy11的抗病基因与Pi-4b基因呈现连锁。根据抗病性反应不同,可知不育系广抗13A所携带的对菌系98013A和Guy11的抗病基因不是已知的Pi-1、Pi-4a和Pi-3基因,推断是2个新的抗稻瘟病基因。
    福建省感光型杂交稻生育期表现及分析
    朱雄涛, 陈丹, 胡蓉, 陈凤泉
    2011, (3):  350-354. 
    摘要 ( 1948 )   [HTML] ( )    PDF (1292KB) ( 6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福建省感光型品种表现播种期弹性大,播种期早全生育期长,播种期迟全生育期短;闽西北中低海拔稻区,可4月中旬至6月上旬播种,福州沿海稻区最迟可在7月初播种,但都在9月至10月初齐穗,齐穗期相对稳定。在海拔400 m以下,不同高度的齐穗期差异不显著。与汕优70感光性强度相当的杂交稻组合种植区域:闽东南南亚热带双季稻区、海拔600 m以下的暖地,6月中下旬播种,10月初前后可安全齐穗;闽西北中亚热带气候暖地、温地、海拔400 m以下的双、单季稻区,4月中旬至5月下旬播种,9月25日前可安全齐穗;而闽西北中亚热带山地气候暖地、温地和凉地单季稻区,无法通过安全齐穗,不能种植该类感光型杂交稻。在福建省,感光型杂交稻为确保安全齐穗、扩大适应范围,除优质、高产、抗病育种目标外,齐穗期比汕优70早1周左右、且抗倒伏是选育感光型新品种的重点。
    立丰灵对水稻抗倒性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姜照伟, 李小萍, 赵雅静, 李义珍, 陈双龙
    2011, (3):  355-359. 
    摘要 ( 1963 )   [HTML] ( )    PDF (2092KB) ( 6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观察水稻施用立丰灵后的节间形态、抗倒性及产量性状的生理效应,结果表明:①立丰灵抑制节间伸长期的纵向伸长,促进节间伸长期的横向生长,使节间外径增粗,秆壁加厚;②立丰灵通过矮缩节间减少弯曲力矩和增进节间粗厚度提高抗折力的双重作用,来降低倒伏指数,即增加抗倒力;③水稻倒4、倒3节间是最易倒伏的部位,因而,倒4、倒3节间的倒伏指数,是评价抗倒剂效能及其适宜技术,鉴定水稻品种抗倒性的衡量指标;④在拔节前7 d至拔节始期喷施5%立丰灵600~750 g·hm-2,水稻抗倒力最强,并促进穗粒发育显著提高产量。
    不同供氮水平对叶菜型甘薯生理指标及叶绿体结构的影响
    任丽花, 余华, 罗土炎, 黄敏敏, 蔡南通, 邱永祥
    2011, (3):  360-364. 
    摘要 ( 1939 )   [HTML] ( )    PDF (3236KB) ( 7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盆栽试验,设置6个氮素水平:每盆施尿素0(N0)、2.1(N1)、4.2(N2)、6.3(N3)、8.4(N4)、10.5(N5)g,研究不同氮素供应水平下福薯7-6叶片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质、相对质膜透性以及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变化特征,探讨叶菜用甘薯对不同氮肥用量的响应。结果表明:氮肥使用不足以及施用过量均会导致福薯7-6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加,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下降、质膜选择透性增大,叶绿体膨胀变形、双层膜模糊、基粒类囊体排列不规则。在本试验条件下,氮肥不足及施用过量均会对福薯7-6叶片产生胁迫,造成福薯7-6叶片的早衰及细胞膜透性的增加,同时对叶绿体超微结构造成伤害。
    园艺科学
    朱砂根成年茎段的离体培养研究
    邓素芳, 杨旸, 赖钟雄
    2011, (3):  365-370. 
    摘要 ( 1678 )   [HTML] ( )    PDF (2557KB) ( 5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朱砂根成年茎段为材料建立无菌株系,进行腋芽诱导、芽苗增殖、继代及生根等离体繁殖过程的研究,并对生产上和离体中发生的瘤状苗进行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MS基本培养基添加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配合低浓度的NAA可以诱导成年材料腋芽发生;使用KT,添加少量的GA和NAA,有利于朱砂根芽苗的增殖,其中以3 mg·L-1KT最佳;培养基中添加VC或活性碳可以降低继代过程中的褐变程度,添加朱砂根叶片匀浆物可以缩短恢复生长的时间;降低增殖培养基中无机盐的浓度就可以完成壮苗和生根的过程,适当提高培养基生长素浓度、降低分裂素浓度生根效果更好。细胞学观察表明,瘤状苗生长点外围细胞木栓化或者无规则多频率分裂导致无法正常形成器官原基,从而严重影响实生苗的生长和组培苗增殖的速率。
    中国水仙水通道蛋白基因cDNA克隆、序列分析与表达
    林江波, 王伟英, 邹晖, 戴艺民
    2011, (3):  371-376. 
    摘要 ( 1769 )   [HTML] ( )    PDF (2900KB) ( 8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构建的中国水仙不同花期的抑制差减杂交文库(SSH)为基础,采用RACE及RT-PCR技术,分离克隆到1个水通道蛋白基因NtPIP1。此基因包含有一个867 bp完整阅读框架(ORF),编码288个氨基酸,分子量为30.68 kD,理论等电点为8.97。用生物软件对NtPIP1蛋白分析表明:NtPIP1含有6个跨膜区,由5个环相连,其中环A、C和E在细胞膜外,环B、D和蛋白的N、C末端都位于细胞膜内,N末端55个氨基酸,C末端9个氨基酸,具有MIP家族典型的保守氨基酸序列HINPAVTFG和2个NPA保守肽段。三级结构预测表明和菠菜(2b5fA)水通道蛋白结构相似。聚类分析表明:该蛋白与其他12个物种的PIP1类水通道蛋白同源性在91%以上,属于质膜水通道蛋白PIP1类。半定量RT-PCR分析结果表明:NtPIP1基因在盛花期中国水仙雌蕊中的表达量最高。
    广东乌龙茶品种引种试验初报
    游小妹, 陈常颂, 钟秋生, 陶湘辉, 陈荣冰
    2011, (3):  377-382. 
    摘要 ( 2033 )   [HTML] ( )    PDF (1967KB) ( 7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黄旦作为对照种,对从广东省引种的白毛2号、鸿雁1号、鸿雁7号、鸿雁9号、鸿雁12号等6个乌龙茶新品种的生育期、芽梢性状、鲜叶产量、制茶品质、抗性等方面进行了6年的引种观察,并利用CID-301PS光合测定系统对这些品种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黄枝香单枞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高于对照种,抗旱、抗寒性、品质均优于对照种;白毛2号与鸿雁12号1芽3叶长、1芽3叶重、净光合速率大于对照种,抗旱、抗寒性、产量、品质均优于对照种;鸿雁1号产量、品质高于对照种;鸿雁7号1芽3叶长、1芽3叶重、抗寒性、产量、品质高于对照种;鸿雁9号产量高于对照种。经综合鉴定与评价,6个品种各方面表现均较好,较适宜在福建省福安及相似乌龙茶茶区引种。
    九龙袍茶树光合特性与品质成分研究
    钟秋生, 陈常颂, 林郑和, 游小妹, 陈志辉, 陈荣冰
    2011, (3):  383-387. 
    摘要 ( 1936 )   [HTML] ( )    PDF (1869KB) ( 8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九龙袍品种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叶位(1~6叶)的光合参数、叶绿素含量、鲜叶生化成分等差异,旨在明确九龙袍品种的光合特性与品质成分。结果表明: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随叶片成熟度的增加而下降;胞间CO2浓度随叶位变化规律不明显;叶绿素a、叶绿素b以及叶绿素总量从嫩叶到成熟叶片含量逐渐增加;RuBP羧化酶、POD酶活力从嫩叶到成熟叶逐渐增强,到第6叶最强,分别是46.42μmol·m-2·s-1(最终活力)和34.21μmol·m-2·s-1。CAT酶活力则表现为第2、3叶较低,之后随叶片成熟逐渐增强。与品质成分相关的水浸出物含量、茶多酚总量、氨基酸含量、咖啡碱含量均表现不同的变化规律:水浸出物含量第2叶最高,达到44.28%,从第3叶开始逐渐下降;茶多酚含量第1、2叶位较高(均大于20%),到第3叶开始随着鲜叶嫩度的降低总体表现出下降的趋势;氨基酸含量第1叶最高,为4.84%,后随着叶位的增加含量有逐渐降低的趋势,第6叶含量为3.18%;各叶位咖啡碱含量变化不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含量介于2.5%与3.0%之间;纤维素的含量从第1叶到第6叶逐渐增加,从第1叶的7.99%增加到第6叶的17.30%。
    盐碱环境火龙果氨基酸和矿质元素分析
    杨道富, 林旗华, 李玉发, 蔡秋英, 陈源, 卓玉辉
    2011, (3):  388-392. 
    摘要 ( 2012 )   [HTML] ( )    PDF (2022KB) ( 11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盐碱环境下,测定不同果肉颜色火龙果品种‘银龙'和‘白玉龙'果实的氨基酸和8种矿质元素(钾、镁、钙、钠、铁、锌、锰和铜)含量。结果表明:盐碱环境下生产的火龙果含有17种氨基酸,氨基酸种类齐全,‘银龙'和‘白玉龙'中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765.62 mg·hg-1FW和1 122.60 mg·hg-1FW,其中谷氨酸的含量最高,‘银龙'和‘白玉龙'中分别达到了15.88%和20.77%;药用氨基酸也较为丰富,‘银龙'和‘白玉龙'中分别为62.79%和66.88%。2个参试品种中的钾、镁、钙、铁、锌等矿质元素含量均高于种植于其他生态环境下相应肉色火龙果。并探讨了盐碱环境对火龙果果实氨基酸、矿质元素等营养品质的影响,以及盐碱环境下火龙果种植模式的社会经济效益。
    早凤凰桃花粉直感效应研究
    沈建生, 陈一帆, 王华新, 林贤锐
    2011, (3):  393-398. 
    摘要 ( 1548 )   [HTML] ( )    PDF (2359KB) ( 9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筛选早凤凰桃理想的授粉品种,选取在浙江省金华地区栽培的大观1号等11个有花粉品种为父本开展早凤凰桃花粉直感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花粉直感对早凤凰的坐果率、成熟期、果实主要经济性状均产生重要影响;同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授粉品种——早凤凰"组合进行评比,其中毛桃——早凤凰和艳光——早凤凰2个授粉组合综合评分为0.530和0.475,明显优于对照组合(大观1号——早凤凰)的0.356。认为宜兼顾花期匹配和授粉树自身经济性状等因素,以艳光为最佳的早凤凰授粉树,毛桃可作为专用采粉树配置。
    高Vc含量野生蔬菜资源筛选与不同采收期Vc变化
    张红梅, 陈新, 顾和平, 袁星星, 陈华涛, 崔晓艳
    2011, (3):  399-404. 
    摘要 ( 1871 )   [HTML] ( )    PDF (1840KB) ( 7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福建省28份野生蔬菜为材料,采用钼蓝比色法测定Vc含量,筛选出一些适合江苏省种植的高Vc含量的野菜资源,推荐作为规模化生产使用。选择南京地区长期食用的4种野生蔬菜,研究不同采收期Vc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28种野生蔬菜Vc含量的变幅为6.78~173.25 mg·hg-1。优选出9份高Vc含量的野生蔬菜,为菊花脑、美国碎叶苦苣、人参菜、黄秋葵、枸杞、蕨菜、苦菜1号、蒲公英、洋芥蓝,可以作为南京地区品质较好的野菜食用。(2)不同生长期4种野菜Vc含量均表现为双峰曲线,但最大峰值出现的时间在材料间有差异。宽韭采收期间Vc含量的变化为53.52~196.87 mg·hg-1;荠菜、马兰2号和菜用莴苣Vc含量变化范围相差不大,分别为19.33~118.21 mg·hg-1、39.89~120.90 mg·hg-1和29.93~117.94 mg·hg-1。宽韭和马兰2号最佳采收期为4月中下旬至5月中下旬,荠菜和菜用莴苣为4月中下旬至5月中旬。
    闽西地区蝴蝶兰高山催花技术研究
    廖福琴
    2011, (3):  405-408. 
    摘要 ( 1436 )   [HTML] ( )    PDF (1117KB) ( 7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探讨海拔高度、上山处理时间、光照强度、施肥配比等因素对蝴蝶兰花芽分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海拔高度直接影响蝴蝶兰的高山催花效果,上山催花时期的选择是蝴蝶兰高山催花技术的关键,充足的光照和增施磷钾肥有利于蝴蝶兰的花芽分化和发育。在闽西地区,苗龄16个月左右、叶冠幅达(30±2)cm、长势良好的健壮蝴蝶兰的高山催花适宜条件是在8月中下旬,将蝴蝶兰置于海拔1100~1200 m的高山,光照强度为20000~25000 lx,施用N:P2O5:K2O为9:45:15的1000倍花肥,高山低温处理45~50 d,最有利于蝴蝶兰花芽的分化和发育,高山催花效果最好,花芽萌发率达96%以上,且整齐度高,花梗长度可达10 cm。
    植物保护
    台湾引进甜杨桃的两种真菌病原鉴定
    刘韬, 肖荣凤, 刘波, 黄素芳, 阮传清, 林捷
    2011, (3):  409-414. 
    摘要 ( 1626 )   [HTML] ( )    PDF (2440KB) ( 6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对福建闽南地区种植的从台湾引进的甜杨桃进行真菌性病害的鉴定。在病害症状和病症组织病理学鉴定的基础上,进行菌株的rDNA-ITS区序列PCR扩增,测序结果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性搜索,下载部分具有代表性属或种的ITS序列,利用软件MEGA4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按照柯赫氏法则对病原物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回接后的叶片或果实上产生与田间自然侵染相同的症状,重新分离到相同病原物。通过病原形态、rDNA-ITS序列及致病性分析,确定发生在叶片与果实上的2种主要真菌性病原,分别是引起叶斑病的拟茎点霉(Phomopsis sp.)和果实、叶片炭疽病的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斯氏钝绥螨以截形叶螨为猎物的实验种群生命表
    陈霞, 张艳璇, 季洁, 林坚贞
    2011, (3):  415-419. 
    摘要 ( 2386 )   [HTML] ( )    PDF (2819KB) ( 6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研究了斯氏钝绥螨Amblyseius swirskii(Athias-Henriot)以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us(Ehara)为猎物在15、18、20、25、30和35℃下的发育和繁殖情况,组建了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15℃时斯氏钝绥螨能完成发育,但存活率仅43.33%,且产卵不正常;在18~35℃之间斯氏钝绥螨能正常生长发育;在15~35℃之间斯氏钝绥螨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雌螨的发育历期为5.75~31.50 d,雄螨的发育历期为3.96~20.00 d;斯氏钝绥螨的世代平均周期(T)和种群倍增时间(t)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35℃时世代平均周期和种群倍增时间最短,分别为15.9380 d和3.5072 d;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35℃时均最大,分别为0.197 6和1.218 5;雌雄性比和净增殖率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在25℃时性比和净增殖率均最大,分别为1.73和36.8600;产卵总量也在25℃时最大,达到57.60粒·雌-1
    氟磺唑草胺防除甘蔗田杂草效果及其对作物的安全性
    陈峰, 胡进锋, 王长方, 游泳, 王俊
    2011, (3):  420-423. 
    摘要 ( 1907 )   [HTML] ( )    PDF (1655KB) ( 8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评估氟磺唑草胺对甘蔗田杂草防除效果及对后茬作物的安全性,采用农药田间药效试验法,测定480g·L-1氟磺唑草胺悬浮剂播后芽前土壤处理对甘蔗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并分析其对甘蔗和后茬作物水稻、玉米、上海青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浓度对马唐、旱稗、牛筋草、石胡荽、裸柱菊、通泉草、胜红蓟、飘拂草、香附子等杂草15 d防效均达86%以上,30 d防效均达88%以上;而各处理浓度30 d鲜重防效达95%以上,各项防治指标均优于对照药莠去冿。药后约14个月种植后茬作物,对水稻、玉米和上海青3种后茬作物生长安全,对各后茬作物产量也没有影响。
    6种杀虫剂对水稻褐飞虱田间种群的毒力及控制作用
    邱良妙, 林仁魁, 吴玮, 占志雄
    2011, (3):  424-431. 
    摘要 ( 2046 )   [HTML] ( )    PDF (2341KB) ( 6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2009~2010年,采用稻秆浸渍接虫法,测定了福建省3个地区的褐飞虱田间种群对6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并进行抗性分析,在仙游县晚稻田褐飞虱初孵若虫始盛期,采用喷雾法对6种药剂的田间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同一个种群的褐飞虱若虫对同一种药剂的敏感性随着虫龄的增加而降低;烯啶虫胺对不同地理种群的褐飞虱若虫均表现出最高的毒力,对3地种群的褐飞虱2龄、3龄、4~5龄若虫的LC50分别为0.941 7~1.0167 mg·L-1、1.1872~1.341 0 mg·L-1、1.610 2~1.9370 mg·L-1,异丙威的毒力最低,对3地种群的褐飞虱2龄、3龄、4~5龄若虫的LC50分别为37.118 3~46.733 5 mg·L-1、45.924 1~56.9504 mg·L-1、50.9938~70.1912 mg·L-1;抗性分析表明,福州市褐飞虱种群对吡虫啉达高抗水平,龙海市和仙游县种群达极高抗水平,3个不同地点的褐飞虱种群对噻虫嗪、噻嗪酮、异丙威均为中等抗性水平,对烯啶虫胺均处于敏感阶段;田间控制作用试验结果表明,6种供试药剂中,以烯啶虫胺和异丙威的速效性最好,持效性则以烯啶虫胺和吡蚜酮的最好;在田间褐飞虱初孵若虫发生始盛期,用吡虫啉(a..i)30~45 g·hm-2剂量喷雾,施药后3~7 d内可以有效控制褐飞虱的为害,但在吡虫啉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明显下降及较高抗性等问题的情况下,不宜再继续长期大量地使用吡虫啉防治褐飞虱,应制定进行合理轮换用药的抗性治理策略,防止褐飞虱抗性快速发展及种群大暴发,烯啶虫胺和吡蚜酮是作为替代吡虫啉或轮换使用的理想药剂。
    资源与环境科学
    福建省主要蔬菜氮磷钾营养特性及其施肥指标体系研究 Ⅱ.主要蔬菜氮磷钾施肥效应及其土壤养分丰缺指标
    李娟, 章明清, 姚宝全, 孔庆波, 姚建族, 张燕
    2011, (3):  432-439. 
    摘要 ( 1719 )   [HTML] ( )    PDF (2684KB) ( 7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福建主要蔬菜氮磷钾施肥效应,建立菜田速效氮磷钾丰缺指标。根据148个试验的空白区产量水平,将土壤肥力分为"高"、"中"和"低"3个等级。结果表明,土壤肥力对蔬菜产量贡献率为(50.9±12.8)%,随土壤肥力等级的降低而明显下降;空白区产量与平衡施肥产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肥效试验结果表明,叶菜类、根茎类、瓜果类和葱类等蔬菜施用氮磷钾肥有显著的增长效果,随着土壤肥力水平的下降,氮磷钾肥效明显提高;增产幅度和净增收数均为氮肥明显高于钾肥,钾肥明显高于磷肥;叶菜类和葱类的氮肥产投比明显高于磷钾肥,而根茎类和瓜果类则为磷肥产投比明显高于氮钾肥。叶菜类蔬菜的土壤养分高产临界指标分别为碱解氮243 mg·kg-1、Olsen-P 52 mg·kg-1和速效钾150 mg·kg-1,根茎类和瓜果类等蔬菜则分别为碱解氮276 mg·kg-1、Olsen-P 47 mg·kg-1和速效钾132 mg·kg-1
    利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NIRS)技术建立甘薯茎叶重金属预测模型
    徐庆贤, 沈恒胜, 林斌, 官雪芳, 汤葆莎
    2011, (3):  440-445. 
    摘要 ( 1844 )   [HTML] ( )    PDF (1876KB) ( 8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植物样品中的无机离子以一定形式与具有近红外吸收的有机基团结合,因而可以借助近红外光谱技术测测其含量。探讨研究了近红外光谱法快速预测甘薯叶和茎镉、铜、锌含量的可行性,以不同肥料种植的甘薯叶和茎样品各67份,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对甘薯叶和茎中水分、蛋白质、镉、铜、锌含量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所建模型可用于快速预测甘薯叶和茎样品中镉、铜、锌含量趋势,但模型精确度还有待提高。
    福建省规模化猪场土壤中砷、铜、锌含量测定初报
    修金生, 吴顺意, 周伦江, 叶耀辉, 俞道进, 陈如敬, 曾新斌
    2011, (3):  446-449. 
    摘要 ( 1961 )   [HTML] ( )    PDF (917KB) ( 9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对福建省不同地区50个规模养猪场的50份土壤样品中重金属砷(As)、铜(Cu)和锌(Zn)的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50份土壤样品中重金属砷(As)含量平均值为6.55 mg·kg-1,均未见超标(<30 mg·kg-1);铜(Cu)含量平均值为90.67 mg·kg-1,19份样品超标(>100 mg·kg-1),超标率为38%;锌(Zn)含量平均值为311.67 mg·kg-1,14份样品超标(>400mg·g-1),超标率为28%,其中以南平地区猪场土壤样品中铜(Cu)和锌(Zn)污染最为严重,超标率分别为66.67%和44.44%。
    食品科学
    黑豆酸奶发酵微生物鉴定与发酵特性研究
    刘芸, 刘波, 朱育菁, 曹宜, 马丽娜, 刘丹莹, 张衡宇
    2011, (3):  450-456. 
    摘要 ( 1996 )   [HTML] ( )    PDF (2772KB) ( 7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方法对黑豆酸奶发酵菌株FJAT-7926和FJAT-7928进行分类鉴定。2株菌的菌体均为杆状,无芽孢,革兰氏阳性,过氧化氢酶阴性。菌株FJAT-7926的生理生化特征与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一致,菌株FJAT-7928的生理生化特征与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基本一致。对菌株的16S rDNA基因进行扩增、克隆测序、分子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与生理生化鉴定结果一致。2个菌株对豆类基质进行混合发酵,能形成色泽均匀、风味独特、营养合理的黑豆酸奶,凝乳时活菌数达4.95×108cfu·mL-1,pH值4.28,滴定酸度71.3°T,蛋白含量1.62 g·hg-1,可见菌株FJAT-7926和FJAT-7928适合作为黑豆酸奶的混合发酵菌种。
    双孢蘑菇2796凝集素的提取及其部分理化性质研究
    张迪, 林勇, 杨晓钦, 廖剑华, 曾辉, 刘艳如
    2011, (3):  457-461. 
    摘要 ( 1800 )   [HTML] ( )    PDF (1879KB) ( 7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双孢蘑菇2796的子实体经PBS浸提、40%~60%饱和度的硫酸铵沉淀、DEAE-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dex G-100分子筛柱层析纯化得到双孢蘑菇2796凝集素。双孢蘑菇2796凝集素经SDS-PAGE检测为单一条带,测得亚基相对分子质量为15.7 kD,通过Sephadex G-100凝胶过滤法测得其相对分子质量为64.1 kD,通过等电聚焦电泳分析发现其有4种等电点不同的亚型,pI分别为6.62、5.92、5.69、5.57。双孢蘑菇2796凝集素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经80℃处理10 min,仍能保持较好的凝集活性,该凝集素在pH3.0~10.0范围内都保持着较高的凝集活性,其凝血活性不依赖于二价金属离子。
    微小毛霉凝乳酶干酪素的制备及应用性能研究
    郑恒光, 陈君琛, 汤葆莎, 吴俐
    2011, (3):  462-465. 
    摘要 ( 1580 )   [HTML] ( )    PDF (1505KB) ( 9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新鲜牛奶为原料,采用自制微小毛霉Mucor Pusilius凝乳酶作为脱脂牛奶凝固剂,经过离心脱脂、巴氏杀菌、凝乳、热烫、离心脱乳清、水洗、干燥、粉碎过筛等步骤获得凝乳酶干酪素,考察工艺参数对干酪素得率及应用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凝乳酶添加量、凝乳pH值、热烫温度对凝乳酶干酪素得率无显著影响,热烫温度对产品的融化性、析油性、拉伸性、吸油性等应用性能有显著的影响。理想的凝乳酶干酪素制备条件:凝乳酶添加量1 U·mL-1牛奶,凝乳pH值6.6,热烫温度60℃,在此条件下,凝乳酶干酪素得率为2.1%。
    农业经济
    漳州水产产业集群的形成及发展研究
    李建华, 王海平, 刘宇峰, 吕姗
    2011, (3):  466-469. 
    摘要 ( 1521 )   [HTML] ( )    PDF (703KB) ( 7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对漳州水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现状及效应进行分析,指出漳州水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漳台农业合作的基础上,即区位条件、五缘文化优势、资源的互补性及产业发展的阶段性差异等因素促成了两地产业合作的发展;并就未来漳州水产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提出若干思路。
    低碳农业:从理论构想到科学实践的若干问题
    王成己, 王义祥, 黄毅斌, 翁伯琦
    2011, (3):  470-474. 
    摘要 ( 2325 )   [HTML] ( )    PDF (858KB) ( 8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热点,被誉为人类第四次"技术革命",温室气体排放已经深度触及了农业和粮食安全。低碳农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低碳农业已由理论构想转向了科学实践,其发展途径主要包括:(1)发展新型能源,推广清洁技术;(2)优化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3)培育优良品种,延长减排链条;(4)改进施肥技术,优化养分管理;(5)实施保护耕作,减少碳素流失;(6)合理开发草业,保护草地资源;(7)发展生物能源,推行过腹还田;(8)整治养殖污染,实施规模养殖。发展低碳农业的保障机制主要涉及:(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2)转变农业发展方式;(3)大力依靠科技进步;(4)民众广泛参与。发展低碳农业、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增强农业的基础地位、通过农业措施来缓减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科研管理
    《福建农业学报》创刊以来(1986~2010)发表论文的统计分析
    柯文辉, 林海清, 翁志辉
    2011, (3):  475-484. 
    摘要 ( 1473 )   [HTML] ( )    PDF (2933KB) ( 3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对《福建农业学报》创刊25年以来(1986~2010)刊载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载文量总体呈上升的趋势,2009年起改为双月刊,年均刊载论文142.5篇;(2)总引文量16 189篇,篇均引文10.7篇。2007~2010年篇均引文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为13.0~16.2篇,显示期刊作者吸收文献信息能力不断提高;(3)总被引频次、被引半衰期不断上升,影响因子也稳步上升,说明《学报》总体的学术影响力在不断提高;(4)基金论文比大幅度提高,2010年达到87.0%,且主要以省级及国家级项目资助为主;(5)刊载论文的作者共有6 191人次,合作度为4.11。论文合作度总体呈上升的趋势,从1986年的3.04上升到2010年的4.54;(6)第一作者年龄主要集中在31~50岁,作者以中高级职称人员及硕、博士为主,2010年作者增量为0.66(与最佳值0.64接近),显示《学报》作者群体构成相对较合理。
    1998~2007年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项目评价与分析
    徐慎娴
    2011, (3):  485-489. 
    摘要 ( 1562 )   [HTML] ( )    PDF (1351KB) ( 4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1998~2007年资助项目为研究对象,从基金资助力度与广度、人才培养、结题管理、学科培育等多角度进行统计分析,结合福建省社会经济具体状况,剖析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完善基金管理的建议。
    综述
    施肥对花生营养生理特性的影响及其研究进展
    赵婷, 郑向丽, 徐国忠, 张鼎华, 翁伯琦
    2011, (3):  490-497. 
    摘要 ( 2661 )   [HTML] ( )    PDF (776KB) ( 16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氮、磷、钾、硫、钙及微肥对花生的生理作用与影响为切入点,阐述了施肥对花生生理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分析了花生生长与科学施肥之间的关系,并从施肥技术、肥料品种、花生育种、耕作制度等4个方面提出花生施肥研究的主要技术难点以及今后主要的攻关方向。就施肥技术而言,要着力提升精准水平,科学合理地施用肥料;就肥料品种而言,要努力实现优化配套,注重新型肥料的开发;就花生育种而言,要关注多样化筛选,培育高优花生新品种;就耕作制度而言,要因地制宜的改革,优化当地的耕作制度。
    农田表土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及其研究进展
    赵婷, 王义祥, 徐国忠, 翁伯琦
    2011, (3):  498-503. 
    摘要 ( 2090 )   [HTML] ( )    PDF (663KB) ( 9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农田土壤碳库储量及固碳潜力是评估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依据之一。综述主要农田表土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的研究进展,分析中国主要农田类型表土的固碳潜力。认为中国农田表土有机碳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水田和旱地有机碳含量均有显著增加,但水田的固碳能力高于旱地,水田和旱地的固碳潜力因环境条件不同各有差异。提出要从固碳土壤学、固碳动力学上出发,并考虑环境因素以及综合模型在宏观尺度上的土壤固碳潜力的研究,以求阐明农田碳素变化规律。
    研究简报
    尿素对膨化大豆粉三聚氰胺背景残留量的影响
    潘瑞珍, 林美凤, 郑香霖, 陈启发, 李耀平
    2011, (3):  504-506. 
    摘要 ( 1738 )   [HTML] ( )    PDF (951KB) ( 8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大豆粉中分别添加0.5%和1.0%的农用尿素,以未添加农用尿素的大豆粉为对照组,通过干法单螺杆膨化机(EXT-155G)加工,检测膨化前后大豆粉样本的三聚氰胺残留含量,并采用SPSS 17.0对其膨化前后独立样本的三聚氰胺残留含量作均数t检验。随机试验结果显示:添加农用尿素的大豆粉膨化前后的三聚氰胺残留量差异极显著(P<0.01)。可见,添加尿素的大豆粉在干法膨化工艺过程存有三聚氰胺背景残留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