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ISSN 1008-0384
    CN 35-1195/S
    主管: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编辑:《福建农业学报》编辑部
    主编:翁启勇
    编辑部主任:翁志辉
    电话:0591-87869455
    Email:fjnyxb@163.com
    地址:福州市五四路247号
    邮编:350003
    邮发代号:34-56
    广告经营许可证:3500004000070
在线咨询
  • 投稿与审稿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汇款与发票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订阅与赠阅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扫一扫,手机打开本刊网站
扫一扫,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手机阅读本刊全文
扫一扫,订购本刊纸质版本
扫一扫,订购本刊纸质版本
本期目录
1987年 第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87-11-15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论文
    水稻抗稻瘟病突变体的离体筛选与鉴定
    李朝灿, 杨惠杰, 甘代耀, 韦刚
    1987, (2):  1-9. 
    摘要 ( 1064 )   [HTML] ( )    PDF (3513KB) ( 2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植物细胞培养离体筛选生物技术,以稻瘟病菌粗毒素提取液作为外源胁迫因素,对水稻种子体细胞和花粉性细胞无性系,进行愈伤组织细胞培养抗性筛选或花药培养抗性筛选。获得JR19等抗稻瘟病突变体,其抗性反应及酯酶同工酶谱与原品种具有明显差异。R2代部份抗病突变体在R3代仍然保持对苗稻瘟的抗性。抗病突变体大多伴随着株高、熟期、育性或粒重等农艺性状的变异。多数突变体在R2代性状基本整齐一致,R3代则保持相对稳定不变。讨论了抗性突变体离体筛选效果及其在抗病育种上的应用。初步提出水稻抗性突变体离体筛选程序。
    水稻耐低钾品种(系)鉴定筛选及其吸钾特性的研究
    刘亨官, 刘振兴, 刘放新
    1987, (2):  10-17. 
    摘要 ( 1015 )   [HTML] ( )    PDF (2840KB) ( 5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水稻品种对土壤缺钾症状的反应、对钾肥的敏感性以及对低钾环境适应性能力划分不同等级(五级标准),在室内或田间缺钾条件下评定水稻品种耐低钾水平。通过439份水稻品系鉴定,筛选出34份耐性较强的品种,部份品种在缺钾田(土壤速效钾平均65ppm)上试种,在不施钾或少施钾条件下,比一般当地品种增产10%~15%。经土培和水培研究表明,在低钾环境中,耐性品种比感受品种多吸收钾29%以上,运转到谷粒中钾多10%,钾的有效利用率多7%,耐性品种对钾的利用临界浓度低,吸收利用缓效性钾强,这与品种根系生长的质和量密切相关。尤其后期生长,根系活力强,植株正常生长不早衰。这是耐低钾品种的良好特性。
    小麦早熟良种龙溪35的选育及早熟育种的探讨
    王埔田, 黄大龙, 陈文德
    1987, (2):  18-23. 
    摘要 ( 955 )   [HTML] ( )    PDF (2661KB) ( 4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早熟、半矮秆、株型紧凑的波塔姆(Potam S70)与晚中熟、高秆、大穗型的文革一号杂交,选育成早熟、中秆、丰产、抗秆锈病的新品种龙溪35。该品种在漳州全生育期125~130天,株高90厘米左右,每穗结实30~35粒,千粒重45克左右,亩产200~250公斤,高产田400公斤以上。抗杆锈病,轻感叶锈病、白粉病。整齐度好,灌浆性能强,成熟时茎秆落黄好,籽粒饱满,蛋白质含量14.13%,赖氨酸含量为0.35%。龙溪35在1978年至1980年连续三年参加福建省小麦品种联合区域试验,三年34点次累计平均亩产208.8公斤,比对照种晋麦52增产9%,名列第一。1980年冬至1987年春,在闽、粤、陕、蒙等省(区),累计推广面积500多万亩。获得了较大的增产效果与社会经济效益。研究表明,根据漳州的气候条件,小麦育种目标必须突出“早熟”,才能达到丰产。小麦良种龙溪35的育成,说明利用器官发育不平衡的规律,可以通过用不同熟期亲本杂交,并对杂种后代进行培育、选择,把早熟性和丰产性结合在一起,选出既早熟又丰产的新品种。
    福薯87高产生理特性的研究
    冯瑞集, 余华, 蔡南通, 林衍铨
    1987, (2):  24-28. 
    摘要 ( 897 )   [HTML] ( )    PDF (2614KB) ( 3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1983~1986年,我们对甘薯新品种福薯87进行了46个点的生态适应性和高产栽培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具有高产、适应性广、耐旱和抗蔓割病等优良特性。为此,提出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并略加讨论。
    福建省甘薯瘟病菌致病性分化及其应用研究
    赖文昌, 卢同, 张联顺, 池燕斌
    1987, (2):  29-35. 
    摘要 ( 867 )   [HTML] ( )    PDF (2717KB) ( 5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1984~1986年共测定福建省26个县(市)甘薯瘟病(Pseudomonas solanacearum)113个菌株,据其致病力强弱,划分为五个菌系群(Ⅰ~Ⅴ)。从Ⅰ群到Ⅴ群致病力逐渐增强。分布最广的为Ⅱ群菌,占测定菌的44.3%;致病力最强的Ⅴ群菌,占测定菌的9.7%。菌株之间致病力表现为数量级差异,尚未发现有明显的特异性反应。甘薯瘟病菌分布特点是老病区又连续种植抗瘟品种的强,新病区种不抗瘟品种的弱。用Ⅱ~Ⅳ群菌的3个代表性菌株测定省甘薯区试、预试及南方区试的品种,有二个品种表现强的抗病性。用Ⅰ~Ⅴ群菌的113个菌株测定结果表明,我省当家种新种花为高感品种,330、闽抗329为抗病品种。闽抗329表现抗瘟、高产、早熟及品质较优。1984~1986年已推广80多万亩,占薯瘟区面积90%以上。330的抗瘟性、适应性、萌芽性及贮存性均比闽抗329好,1987年已种植5万多亩。
    凤尾菇栽培中固氮问题的探讨
    郑时利, 杨佩玉, 何锦星, 林新坚, 张伟光
    1987, (2):  36-41. 
    摘要 ( 953 )   [HTML] ( )    PDF (2524KB) ( 4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研究结果表明:①虽然凤尾菇在阿须贝培养基上尚能生长,但在多种灭菌过的培养基上都测不出其固氮酶活性,15N检测中6个重复也测不出凤尾菇能利用15N。这就可以证明它本身是不具有固氮能力的。②同样接种凤尾菇,由于开水烫的培养料有固氮菌存在,比用高压灭菌处理的培养料的固氮酶活性高出19~62倍,当凤尾菇与固氮菌一块生长时,所固定的15N数量比单有固氮菌时会增加10多倍。这些事实证明了凤尾菇栽培中氮素的增加也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来自料中各种固氮菌共同固氮的结果。
    萍藻重组研究——Ⅰ.无藻萍的获得及其验证技术研究
    郑德英, 林沧, 唐龙飞, 刘中柱
    1987, (2):  42-47. 
    摘要 ( 920 )   [HTML] ( )    PDF (5092KB) ( 3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应用红萍茎尖培养和切除雌雄混养的大孢子果顶端囊群盖和漏斗状膜,可以去除鱼腥藻,成功地得到无藻红萍(简称无藻萍)。经石蜡切片、微型玻管从叶片共生腔中吸取粘液作显微观察、无氮培养、固氮酶活性测定、扫描电镜观察等验证手段均证实所得到的确实是无藻萍。由茎尖培养获得的无藻萍经九年有氮培养和由切除雌雄混养的大孢子果顶端囊群盖与漏斗状膜而获得的无藻萍经两年多有氮培养,生长正常,也证明由这两种生物技术取得的无藻萍是可靠的,不像由化学或物理方法取得的无藻萍反复不定。本文还讨论了无藻萍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银合欢根瘤发育和固氮功能的关系
    黄维南, 黄岩, 吴以德, 蔡克强
    1987, (2):  48-53. 
    摘要 ( 947 )   [HTML] ( )    PDF (3433KB) ( 5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通过对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a(Lam)de Wit]生长期间根瘤形态、组织结构的观察和固氮酶活性的测定,描述了根瘤发育过程中固氮酶活性变化及根瘤结构的基本模式。观察到根瘤外部形态由单生圆球形或圆柱状到复生的多叉结构的显著变化。讨论了根瘤顶端分生组织活动的可能调节机制、固氮功能和根瘤发育的相互关系。
    福眼龙眼叶片营养元素适宜含量的研究
    王仁玑, 庄伊美, 陈丽璇, 谢志南, 李来荣, 苏剑沙
    1987, (2):  54-60. 
    摘要 ( 869 )   [HTML] ( )    PDF (2822KB) ( 5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探讨了福建栽培面积最大的龙眼品种福眼的叶片营养元素适宜含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点、年份对福眼叶片元素含量有明显的影响。故在确定适宜营养指标时,应多点、多年取样分析。统计分析表明,福眼叶片各元素含量的变异系数差异较大。在确定适宜范围时,应综合考虑这种变异特点及某些因素的可能影响,使所提出的营养指标更具有实用性。本研究初步提出的丰产福眼夏梢叶片营养元素适宜含量:氮1.50~2.00%,磷0.10~0.17%,钾0.40~0.80%,钙0.70~1.70%,镁0.14~0.30%;其叶片氮、磷、钾、钙、镁的适宜比例为1:0.08:0.34:0.69:0.13。上述指标可供指导福眼合理施肥之参考。
    菸草花叶病毒危害十字花科蔬菜的研究初报
    郑淑宜, 柯冲, 陈元忠, 陈辉, 章连钧
    1987, (2):  61-68. 
    摘要 ( 1005 )   [HTML] ( )    PDF (3788KB) ( 36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福州地区十字花科蔬菜花叶病的病原病毒中,分离物26号是一个重要毒株,出现频率为26.4%。它的物理性质与TMV十分相似,失毒温度为98~100℃之间,寄主体外存活期限为778天以上,稀释终点为10-12~10-13之间。本分离物的传病介体是菜粉蝶的幼虫菜青虫,并能通过土壤传染,但不能由萝卜蚜、种子传染。本分离物的寄主范围较广,在供试植物8科17属23个种或品种中,能侵染十字花科、菊科、茄科、藜科、苋科及车前草科植物等6科12属18个种或品种。分离物的病毒质粒形态,大小为300~400×18~19nm,具有中空及亚基的螺旋结构,在寄主细胞内,浓度很高,呈束状排列。本分离物与TMV普通株有一定的血清关系。所以我们认为本分离物是TMV中的一个株系。
    进一步提高水稻雄性不育系异交率的育种潜势
    蔡俊迈, 李维明
    1987, (2):  69-78. 
    摘要 ( 1097 )   [HTML] ( )    PDF (3036KB) ( 4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主要综述有关以下方面的研究:1.影响水稻雄性不育异交率的重要因素;2.若干重要花器性状的遗传变异和遗传特性;3.花器性状之间以及异交率与花器性状之间的相关;4.选育高异交不育系的途径和展望。与野生稻比较,不育系雄性不育彻底、开颖时间长,有利异交。但其柱头外露性较差、柱头较小,是异交的不利因素。此外,不育系包穗、闭颖、迟花时和开花分散等因素不利异交。影响异交的主要性状都是遗传性状。一般地说,与花器构造有关性状的遗传力较高。而与开花习性有关的性状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遗传力较低。花器性状在稻属内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理想种质主要存在于野生稻种内。但在栽培稻种内也不乏优良种质。不育系异交率存在显著差异,但原因尚不清楚。花器性状(除柱头外露外)对异交率的遗传效应及其相对重要性还未有过研究报道。柱头外露率与异交率的表型正相关显著。大多数花器性状间的相关也是显著的。文章还讨论了多柱头、颖花不闭合、一天中两次开花高峰、长穗颈(eui)等四种特殊种质的发现、特性和可能利用。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认为通过不育系花器性状,主要是雌蕊性状的改良选育高异交不育系的育种计划是可行的。
    非洲紫罗兰胚状体发生的扫描电镜观察
    林汉章, 鲁雪华, 陈扬春
    1987, (2):  79-80. 
    摘要 ( 985 )   [HTML] ( )    PDF (3421KB) ( 4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非洲紫罗兰(Saintpaulia ionantha)别名大花非洲苦苣苔,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品种繁多,花色多样,是室内主要观赏植物之一。在体细胞培养中,胚状体的发生具有普遍意义[1、2];它有着三个显著的优点,即数量多,速度快,结构完整。国内对胚状体形态发生过程作形态学观察的有非洲紫罗兰和天仙子,本文就非洲紫罗兰叶片培养中胚状体发生过程作扫描电镜观察,以供参考。
    国际稻抗褐飞虱鉴定圃试验简报
    林抗美, 傅丽辉, 赵可宇, 陈世濂, 胡雪珍
    1987, (2):  81-83. 
    摘要 ( 929 )   [HTML] ( )    PDF (2405KB) ( 20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国际稻抗稻飞虱鉴定圃(IRBPHN)系国际协作项目,从1980~1986年每年均由菲律宾国际水稻所供种。7年来共鉴定了984份品种(系),为国际水稻联合试验提供了科学数据,从中筛选出24个抗褐稻虱品种(系),可供杂交亲本用。有2个品种(系)不但抗性稳定而且农艺性状、米质兼优,可直接利用于大田生产。
    四环素浸渍处理甘薯丛枝病病苗试验和电镜观察
    李开本, 陈景耀, 柯冲
    1987, (2):  84-87. 
    摘要 ( 984 )   [HTML] ( )    PDF (3153KB) ( 4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甘薯丛枝病是由类菌原体(MLOs)引起的一种甘薯病害。近年来已成为福建沿海部分薯区生产上一个重要的问题[2]。罹病植株矮缩,叶子变小,侧枝丛生[3]。有关报道表明,MLOs对四环素等药物反应敏感,对病害有抑制作用[7]。国内外用抗菌素进行的防治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谢联辉等1984年采用不同浓度的土霉素处理甘薯丛枝病病苗,病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乃至消失[4]。但是抗菌素对甘薯丛枝病的疗效期以及在寄主细胞内对MLOs的作用过程尚未见报道。本文介绍用四环素处理甘薯丛枝病病苗后,病状消长和病原在寄主细胞内的消解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