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ISSN 1008-0384
    CN 35-1195/S
    主管: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编辑:《福建农业学报》编辑部
    主编:翁启勇
    编辑部主任:翁志辉
    电话:0591-87869455
    Email:fjnyxb@163.com
    地址:福州市五四路247号
    邮编:350003
    邮发代号:34-56
    广告经营许可证:3500004000070
在线咨询
  • 投稿与审稿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汇款与发票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订阅与赠阅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扫一扫,手机打开本刊网站
扫一扫,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手机阅读本刊全文
扫一扫,订购本刊纸质版本
扫一扫,订购本刊纸质版本
本期目录
2016年 第31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6-10-28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动物科学
    番鸭中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感染的检测
    万春和, 刘荣昌, 程龙飞, 傅光华, 施少华, 陈红梅, 傅秋玲, 黄瑜
    2016, 31(10):  1011-1014.  doi:10.19303/j.issn.1008-0384.2016.10.001
    摘要 ( 385 )   [HTML] ( )    PDF (1295KB) ( 1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ticuloendotheliosis virus,REV)是一种可感染多品种禽的免疫抑制病病原,禽类感染REV后会导致机体发生免疫抑制并由此引发多种病原的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给养禽业造成极大损失。本研究利用针对REV基因组长末端重复序列(long terminal repeat,LTR)的特异性引物,对21份2013年收集的福建(12份)和浙江(9份)两省的番鸭源病料(肝脏和脾脏组织)进行检测。其中来源于福建漳州(1株,记为REV-FJ-MD01)和浙江宁波(1株,记为REV-ZJ-MD01)的番鸭源病料检测到REV感染阳性。将目的片段经克隆后进行序列测定分析发现,REV-FJ-MD01和REV-ZJ-MD01在该扩增区域的核苷酸同源性为100%,与GenBank中的REV参考株(除鸽源REV和鸭源713株仅1个碱基差异外)核苷酸同源性也为100%;从遗传进化关系可以看出,REV-FJ-MD01和REV-ZJ-MD01与REV参考株遗传进化较近,处于相同的遗传进化分支。本研究首次证实在福建番鸭中存在REV感染。
    番鸭呼肠孤病毒σC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和鉴定
    林锋强, 程晓霞, 王劭, 朱小丽, 王锦祥, 陈仕龙, 陈少莺
    2016, 31(10):  1015-1019.  doi:10.19303/j.issn.1008-0384.2016.10.002
    摘要 ( 397 )   [HTML] ( )    PDF (1572KB) ( 2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RT-PCR方法扩增出番鸭呼肠孤病毒(Muscovy duck reovirus,MDRV)的σC基因,通过XhoⅠ+HindⅢ双酶切后把该基因插入到经过同样双酶切的穿梭质粒pShuttle-CMV载体中。重组穿梭载体经过双酶切和PCR鉴定后进行测序,序列测定正确,同源性为99.8%。将获得的重组穿梭质粒与腺病毒骨架质粒共转染293细胞后获得重组腺病毒。PCR和RT-PCR鉴定的结果证明σC蛋白基因已成功插入到重组腺病毒载体中。
    禽腺病毒4型的分离与初步鉴定
    陈珍, 施少华, 黄瑜, 韩跃松, 陈翠腾, 刘荣昌, 蔡国漳, 朱春华, 刘斌琼, 林羽
    2016, 31(10):  1020-1023.  doi:10.19303/j.issn.1008-0384.2016.10.003
    摘要 ( 433 )   [HTML] ( )    PDF (1647KB) ( 2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疑似心包积液综合征的病死鸡组织中分离获得1株病毒,该病毒无血凝活性,提取其核酸经禽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禽脑脊髓炎病毒、禽白血病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禽偏肺病毒和包涵体肝炎病毒特异引物扩增均为阴性,而经禽腺病毒4型特异性引物检测为阳性,则将其暂命名为禽腺病毒4型FJ1674株。将其扩增产物回收后克隆,经序列测定分析表明该株病毒与国内外禽腺病毒4型毒株的同源率为99.4%~100%;经遗传进化分析表明,其与禽腺病毒4型关系密切,共处同一分支。
    福建省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ORF3基因序列分析
    朱海侠, 曾亮明, 陈雷, 张渊魁
    2016, 31(10):  1024-1027.  doi:10.19303/j.issn.1008-0384.2016.10.004
    摘要 ( 510 )   [HTML] ( )    PDF (2110KB) ( 2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讨福建省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ORF3基因遗传变异情况,于2014-2015年从福建省不同地区猪场扩增8株PEDV的ORF3基因,并进行序列比对及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8株分离株均为野毒株;与近年来国内及其周边国家的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近,其核苷酸同源性及推导的氨基酸同源性最高高达100%;与经典株CV777亲缘关系较远,其核苷酸及推导的氨基酸同源性达96.0%~96.9%与92.5%~94.7%;表明近年来福建省PEDV流行株较以往的经典株已经发生了改变。
    乙酰甲喹在美洲鳗鲡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及残留研究
    潘葳, 刘文静
    2016, 31(10):  1028-1033.  doi:10.19303/j.issn.1008-0384.2016.10.005
    摘要 ( 408 )   [HTML] ( )    PDF (1626KB) ( 1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水温(25±1)℃条件下,分别采用口灌和浸浴的给药方式,以120 mg·kg-1的单剂量混饲口灌及5 mg·L-1浸浴18 h给予乙酰甲喹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肌肉、肝脏及肾脏中的药物浓度,研究不同给药方式下乙酰甲喹在美洲鳗鲡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及残留情况。结果表明:乙酰甲喹原药在美洲鳗鲡体内吸收良好、代谢快、体内残留少。口灌给药后,血浆中药物浓度达峰时间Tmax为0.75 h,达峰质量浓度Cmax为4 115 μg·L-1,消除相半衰期T1/2为7.40 h,总体消除率CL/F为41.89 L·kg-1·h-1,72 h后血浆、肌肉、肝脏及肾脏中几乎检测不到原药;浸浴给药血浆中药物浓度于0.25 h达峰,达峰质量浓度Cmax为435.6 μg·L-1,消除相半衰期T1/2为0.26 h,总体消除率CL/F为1.241 L·kg-1·h-1,2.5 h后各组织中几乎检测不到原药。2种方式给药乙酰甲喹在美洲鳗鲡血浆中分布均符合药动学一室开放模型。
    作物科学
    不同施氮量对杂交稻茎秆性状及抗倒伏性的影响
    房贤涛, 何花榕, 谢祖钦, 张居念, 卓传营, 蔡光璟, 杨惠杰
    2016, 31(10):  1034-1038.  doi:10.19303/j.issn.1008-0384.2016.10.006
    摘要 ( 407 )   [HTML] ( )    PDF (924KB) ( 1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超高产两系杂交稻品种广两优676为材料,研究不同施氮量处理对水稻茎秆性状及抗倒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各节间特别是基部的倒4节和倒5节间的长度增长,与施氮量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施氮可以增加水稻节间长度;各节间粗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而增粗;施氮对茎秆壁厚无影响;各节间至穗顶高及至穗顶重与施氮量间呈极显著相关;各节间抗折力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但均没有显著差异;弯曲力矩和倒伏指数则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相关达极显著水平。在施氮量为20 g·m-2范围内,广两优676仍具有较好的抗倒能力,当施用过量氮肥时,则易发生倒伏。
    高异交率强配合力籼稻三系不育系祥A的选育
    王天生, 黄荣裕, 谢旺有, 谢少和, 陈惠清, 陈锦文, 陈秉发, 许桂芳, 曾红英
    2016, 31(10):  1039-1043.  doi:10.19303/j.issn.1008-0384.2016.10.007
    摘要 ( 349 )   [HTML] ( )    PDF (1450KB) ( 2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祥A(原名泉7A)系以V41B/闽泉2号的F1为母本,金23B为父本复交选育的保持系,与不育系珍汕97A测交,经过多代回交选育而成的野败籼型三系不育系。经多年观察试验表明,祥A具有育性稳定、异交率高、谷粒细长、配合力强等特点,2014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稻2014023)。
    H2S处理对小麦形态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刘辉, 杨波, 马永周, 査日扬, 孟德龙
    2016, 31(10):  1044-1050.  doi:10.19303/j.issn.1008-0384.2016.10.008
    摘要 ( 377 )   [HTML] ( )    PDF (2347KB) ( 1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硫氢化钠作为硫化氢的外源性供体,研究不同浓度硫氢化钠(0、0.05、0.10、0.20、0.40、0.80、1.60、3.20 mmol·L-1)对小麦幼苗形态、生理生化的影响,以探寻H2S对小麦幼苗生长发育的机制。结果表明,低浓度硫氢化钠处理促进了小麦幼苗的生长,表现为株高、根长、鲜重和干重的增加;而高浓度的硫氢化钠处理则明显抑制了小麦幼苗的生长,甚至伤害,表现为株高、根长、鲜重和干重的减少。同样,不同浓度的硫氢化钠处理也显著引起了植株的含水量、叶片的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运用主成分法分析发现,小麦幼苗生物量、生理指标等数据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性。
    优质广适型紫肉色甘薯新品种福薯24号的选育
    李国良, 邱思鑫, 刘中华, 许泳清, 张鸿, 林赵淼, 李华伟, 纪荣昌, 罗文彬, 汤浩, 邱永祥, 阮妙鸿
    2016, 31(10):  1051-1055.  doi:10.19303/j.issn.1008-0384.2016.10.009
    摘要 ( 357 )   [HTML] ( )    PDF (921KB) ( 2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甘薯新品种福薯24号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根据紫肉色甘薯高产、抗病和广适性的育种目标,以烟紫薯2号为母本计划集团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种鲜薯产量为25 387.26~45 314.39 kg·hm-2,平均产量比对照宁紫薯1号增产17.26%,高抗蔓割病,于2014年分别通过福建省甘薯新品种审定和国家甘薯新品种鉴定。
    马铃薯新品种“泉云4号”的选育
    林金秀, 凌永胜, 李锦泉, 隋启君, 白建明, 叶丽娇, 曾雪莲
    2016, 31(10):  1056-1058.  doi:10.19303/j.issn.1008-0384.2016.10.010
    摘要 ( 409 )   [HTML] ( )    PDF (961KB) ( 1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泉云4号系由VT-1为母本,NS79-12-1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鲜食加工兼用型马铃薯新品种。该品种生育期91 d左右,叶片深绿色,茎绿带紫色,薯型为椭圆型,薯皮黄色光滑,薯肉乳白色,芽眼浅,芽眼周围红色,干物质含量18.88%,食用品质较好,产量30 300 kg·hm-2左右,适应市场需求,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2014年6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园艺科学
    铁观音及黄棪半同胞系种质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陈志丹, 王安莉, 孙威江
    2016, 31(10):  1059-1064.  doi:10.19303/j.issn.1008-0384.2016.10.011
    摘要 ( 460 )   [HTML] ( )    PDF (1231KB) ( 1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铁观音和黄棪是乌龙茶茶树育种的骨干亲本,以这2份品种及其为亲本选育出的新种质及不同地域种质的铁观音茶树为研究材料,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利用筛选出的9个多态性较好、扩增条带较清晰的ISSR引物,分别对24份茶树品种(系)进行扩增,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结果表明:9个ISSR引物共扩增出73条稳定的谱带,其中47条具有多态性,多态性比率为64.4%,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5.2条谱带;遗传相似性分析显示24份供试种质的遗传相似系数0.544~0.889,平均为0.727,表明供试种质的遗传基础较窄,亲缘关系较近。
    不同预处理液及处理时间对番茄营养液扦插苗生长的影响
    吴晓蕾, 刘天丽, 王璐玮, 李敬蕊, 高洪波
    2016, 31(10):  1065-1069.  doi:10.19303/j.issn.1008-0384.2016.10.012
    摘要 ( 436 )   [HTML] ( )    PDF (1361KB) ( 2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番茄侧枝为试验材料,研究预处理液成分及处理时间对番茄营养液扦插苗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CaCl2溶液进行预处理后,番茄扦插苗生长情况最好,显著高于对照处理及NAA、IBA处理,其中以200 mg·L-1的CaCl2溶液处理效果最佳,其叶面积增加量、叶色指数、根长、根系活力、根数均最高;当采用CaCl2溶液进行预处理时,处理的最适时间为30 min。说明使用适当浓度的外源Ca2+进行预处理可有效促进番茄营养液扦插苗生根,并提高根系质量。
    茶梗代料对白灵菇的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刘金仙, 王爱仙, 张见明, 巫仁高, 邓家耀, 黄秀燕
    2016, 31(10):  1070-1074.  doi:10.19303/j.issn.1008-0384.2016.10.013
    摘要 ( 332 )   [HTML] ( )    PDF (920KB) ( 2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添加不同用量的茶梗进行白灵菇代料栽培,并分析白灵菇的菌丝活力、出菇表现、产量及营养成分。结果表明:白灵菇在茶梗代料培养基中菌丝活力、出菇表现比对照(未添加茶梗)差;产量、生物学效率、子实体粗蛋白及氨基酸总量均比对照低,且随着茶梗添加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但子实体粗脂肪、粗纤维、灰分、Fe、Zn等营养成分及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E/T)比值均比对照高,且随着茶梗添加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分别比对照高出0.08%~0.57%、0.15%~1.3%、0.32%~2.45%、0.28%~0.63%、1.21~4.29 μg·hg-1、0.02%~4.45%。综上所述,茶梗作为代料栽培白灵菇可行,但配方有待进一步优化。
    铁皮石斛茎段原球茎的诱导、分化与植株再生
    林江波, 王伟英, 李海明, 吴水金, 邹晖, 李跃森, 戴艺民
    2016, 31(10):  1075-1079.  doi:10.19303/j.issn.1008-0384.2016.10.014
    摘要 ( 374 )   [HTML] ( )    PDF (922KB) ( 2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建立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茎段原球茎途径的快繁技术体系,以带腋芽的无菌茎段为材料,利用正交试验的方法,研究基本培养基、植物生长调节剂、蔗糖质量浓度和添加物对原球茎的诱导、增殖与分化和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原球茎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1/2MS+6-BA4 mg·L-1+NAA0.1 mg·L-1;原球茎增殖与分化的最佳培养基分别为MS+蔗糖30 g·L-1和1/2MS+蔗糖10 g·L-1+马铃薯泥10%;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1/2MS+NAA1 mg·L-1+马铃薯泥10%+香蕉泥10%,成功建立了铁皮石斛茎段从原球茎诱导到植株再生的组培技术体系。
    植物保护
    不同甘薯品种小象甲的危害比较及相关性分析
    刘中华, 邱思鑫, 余华, 李华伟, 许泳清, 邱永祥
    2016, 31(10):  1080-1085.  doi:10.19303/j.issn.1008-0384.2016.10.015
    摘要 ( 488 )   [HTML] ( )    PDF (1023KB) ( 2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取福薯8号、金山57、泉薯12号等8个不同的甘薯种质,按随机区组排列连续3年种植在同一甘薯小象甲危害较重的地块,在收获前通过对象甲危害指数、产量损失率、拐头(薯蒂)危害率等3项指标调查和鉴定,结合品质检测和田间降水量统计开展各指标间的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以危害指数为主要指标,从高到低依次是金山57、福薯8号、广薯87、泉薯12、福薯88、福薯90、福薯9号、福薯2号,其中金山57的危害指数最高,受危害最重,产量损失率也较高,后面的品种依次降低,综合危害指数、拐头危害率和产量损失率发现,金山57、福薯8号2个品种遭受小象甲的危害最重,而福薯2号遭受小象甲危害的程度最低;不同年份间小象甲对甘薯的危害指数、拐头侵染率和产量损失率之间均达到极显著差异,其中产量损失率与危害指数相关性最高,拐头侵染率与危害指数相关性中等,拐头侵染率与产量损失率相关性最低。3年的试验结果结合降水量、品质检测结果分析表明,象甲发生较重的丘陵地区,天气持续干旱少雨是造成甘薯象甲大面积爆发的重要因素,甘薯的某些品质相关性状如维生素和氨基酸含量与小象甲危害的3个指标中的2个指标达到显著性相关。
    陇南核桃致病性成团泛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研究
    王瀚, 王让军, 田凤鸣, 赵淑玲, 何九军, 李志虎, 王一峰, 卓平清, 王明霞
    2016, 31(10):  1086-1090.  doi:10.19303/j.issn.1008-0384.2016.10.016
    摘要 ( 383 )   [HTML] ( )    PDF (1778KB) ( 2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拟从核桃病叶中分离并鉴定其致病菌,以便更好地实施科学防治。以组织分离法分离核桃病叶中的成团泛菌,之后以形态学方法对该病菌进行形态学鉴定,并通过细菌16S rDNA序列分析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该病原为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菌致病时间短,危害较大。主要通过伤口侵入植株叶片组织使得寄主发病,而植株茎干的损伤对植株发病短期内无明显影响,通过根际土壤接种发现,该细菌并不能直接由根部进入植株体内。
    微生物科学
    单一益生菌(屎肠球菌)介导的断奶仔猪肠道菌群变化规律
    陈曦, 李英英, 宋铁英
    2016, 31(10):  1091-1097.  doi:10.19303/j.issn.1008-0384.2016.10.017
    摘要 ( 386 )   [HTML] ( )    PDF (1135KB) ( 2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细菌16S rRN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对断奶仔猪的肠道菌群结构和饲喂两株单一益生菌(屎肠球菌)后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和规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断奶仔猪肠道微生态中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细菌所占比例分别为50.5%和42.2%,为绝对优势菌群。饲喂屎肠球菌后,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细菌丰度均增加;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无壁菌门Tenericutes、酸杆菌门Actidobacteri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细菌的丰度明显上升,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细菌丰度则发生了明显下降。屎肠球菌所在的肠球菌属Enterococcus的比例虽由0.07%(对照组)上升至0.12%(SF1组)和0.14%(SF2组),但在肠道菌群中所占比例仍然很小,说明屎肠球菌对仔猪肠道微生态的作用主要是影响其他细菌的丰度和多样性进而改变菌群结构。与对照组相比,SF1组的上述菌群变化幅度高于SF2组,通过与3组仔猪生长性能数据的对比,上述菌群变化的幅度与仔猪生长性能提高的程度呈现正相关。
    夏季高温阶段微生物发酵床表层温度分布研究
    刘波, 潘志针, 朱育菁, 陈峥, 许炼, 林营志, 史怀
    2016, 31(10):  1098-1103.  doi:10.19303/j.issn.1008-0384.2016.10.018
    摘要 ( 457 )   [HTML] ( )    PDF (2477KB) ( 2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发酵床养猪是对环境友好的新型养猪技术,其中发酵床垫料表层温度的控制是猪养殖过程中一个关键因素。为了探讨夏季高温期间微生物发酵床表层温度的状态,本研究对微生物发酵床猪舍内部各个区域及其外部环境的表层温度进行测量分析,结果表明:猪舍内发酵床垫料区域(30.13±0.86)℃和非垫料区域如采食槽(30.58±1.09)℃、饮水槽(30.93±0.86)℃和猪舍走道(29.90±0.69)℃的表层温度不存在显著差异、而猪舍内部表层温度与外部温度[阴影区(35.25±2.70)℃、非阴影区(41.44±2.12)℃]则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猪养殖密度的发酵床垫料表层温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一定养殖密度范围内,猪舍排泄区和非排泄区的垫料表层温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石蝉草内生细菌多样性及其特征
    靳松, 陈泽斌, 李育川, 夏体渊, 任禛, 莫丽玲, 华金珠
    2016, 31(10):  1104-1108.  doi:10.19303/j.issn.1008-0384.2016.10.019
    摘要 ( 453 )   [HTML] ( )    PDF (1271KB) ( 2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菌落表征性状统计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法,对石蝉草根、茎、叶内生细菌的数量分布、群落组成和遗传多样性进行初步研究。从各组织器官中分离出内生细菌383株,通过菌落表征性状,以类平均连锁聚类法进行聚类分析,在欧氏距离为0的水平上可聚为19个亚群。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9个亚群隶属于8属13种;其数量表现为叶 > 根 > 茎,多样性表现为茎 > 叶 > 根,其中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和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为石蝉草内生细菌的优势属。
    植物提取液对鸡腿菇病原菌的抑制及对鸡腿菇生长的影响
    杨亚苓, 汤慧盟, 吕祚森, 段奥其, 国淑梅, 牛贞福
    2016, 31(10):  1109-1115.  doi:10.19303/j.issn.1008-0384.2016.10.020
    摘要 ( 382 )   [HTML] ( )    PDF (1276KB) ( 1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抑菌圈法研究了大蒜、侧柏提取液对鸡腿菇生产中竞争性杂菌的抑制作用,采用菌丝生长速度法和出菇试验测定提取液对鸡腿菇菌丝体和子实体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蒜、侧柏混合提取液比2种单提液的抑菌谱广,大蒜侧柏质量比7:3的混合提取液的抑菌效果和加入该提取液的鸡腿菇菌丝生长速度要优于5:5的混合提取液。大蒜侧柏质量比7:3的混合提取液对3种细菌的抑制效果较稳定,其中提取时间为6 h的提取液对青霉、根霉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率分别为38.46%~62.85%、57.98%~67.74%;pH值对混合提取液的抑制效果影响较小,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加入2种混合提取液的菌袋在菌丝生长速度方面与对照没有明显差异,但产量均比对照有所增加;增产幅度较大的为大蒜侧柏质量比7:3的混合提取液,其中加入提取12h混合提取液的菌袋相比对照增产最高,为168.59%;其次是加入提取48、6、24h混合提取液的菌袋,分别比对照增产72.63%、65.72%、57.17%,并且以上处理的菌袋采菇间隔延长较小,盖柄比上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鸡腿菇的商品性。
    食品科学
    黑莓鲈的含肉率及营养价值评价
    钟全福
    2016, 31(10):  1116-1121.  doi:10.19303/j.issn.1008-0384.2016.10.021
    摘要 ( 411 )   [HTML] ( )    PDF (1006KB) ( 1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黑莓鲈Pomoxis nigromacufatus含肉率及其营养成分和营养价值进行分析和综合评定。结果表明:黑莓鲈含肉率为(64.23±0.53)%,肌肉中蛋白质、脂肪、水分和灰分的含量分别为15.4%、0.8%、78.69%和1.26%;肌肉中水解氨基酸总量63.94%(以干物质计),其中7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为26.29%,占总氨基酸的41.12%,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为0.7,其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完全符合FAO/WHO评价标准。黑莓鲈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苯丙氨酸+酪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为79.14;4种鲜味氨基酸总量为25.39%,占氨基酸总量的39.71%;共检出5种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PUF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分别为33.75%和17.5%。研究表明,黑莓鲈肉味鲜美,必需氨基酸含量高、组成均衡,多不饱和脂肪酸和DHA含量较高,具备较高的营养和食用价值,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木豆叶提取液膜分离纯化研究
    郑菲艳, 洪佳敏, 徐晓俞, 鞠玉栋, 邱珊莲, 吴维坚, 郑开斌
    2016, 31(10):  1122-1125.  doi:10.19303/j.issn.1008-0384.2016.10.022
    摘要 ( 361 )   [HTML] ( )    PDF (1391KB) ( 2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室温下采用微滤-超滤-纳滤多级膜分离纯化木豆叶提取液,分析木豆叶提取液主要有效成分在膜处理前后的保留情况。结果表明,微滤能截留提取液中15.78%的黄酮类物质,超滤能截留提取液中62.52%的黄酮类物质,而纳滤能截留提取液中97.92%的黄酮类物质,溶剂除去率达到了50%,木豆叶提取物中黄酮纯度可达50.13%。超滤浓缩液中牡荆苷含量可达0.069 mg·g-1(HPLC),异牡荆苷含量为4.31 mg·g-1(HPLC)。经过膜处理,显著提高了木豆叶提取液的分离效率,达到了较好的高效浓缩和节能效果。
    农业经济
    基于岭回归模型的台湾水稻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与分析
    黄颖, 曾玉荣
    2016, 31(10):  1126-1130.  doi:10.19303/j.issn.1008-0384.2016.10.023
    摘要 ( 403 )   [HTML] ( )    PDF (925KB) ( 2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建立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建立2000-2014年期间台湾水稻生产模型,并运用岭回归(Riolge Regression)方法估计参数,得到台湾水稻生产各要素的产出弹性和科技进步贡献率。研究表明,科技进步是台湾水稻生产的主要驱动力,2000-2014年间台湾水稻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1.51%。在台湾水稻生产中,科技进步最主要以资本的形式促进水稻产量的提升,其次通过改良土地的方式,不断提升水稻生产力,还有一部分科技进步以提高稻农的综合素质水平达到促进水稻生产的目的。
    综述
    蛋白质相互作用试验技术研究进展
    丁晓春, 陈维信, 李雪萍
    2016, 31(10):  1131-1138.  doi:10.19303/j.issn.1008-0384.2016.10.024
    摘要 ( 430 )   [HTML] ( )    PDF (1501KB) ( 2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大多数表型功能的形成与蛋白质和基因产生的相互作用有关。蛋白质相互作用(PPI,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是研究蛋白质功能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发展较快。该技术在预测目的蛋白功能和基因功能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3类:体内试验、体外试验、模拟生物学试验。本文比较了这些试验方法各自的特点及局限性,综述了蛋白质相互作用试验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并对该技术研究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