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ISSN 1008-0384
    CN 35-1195/S
    主管: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编辑:《福建农业学报》编辑部
    主编:翁启勇
    编辑部主任:翁志辉
    电话:0591-87869455
    Email:fjnyxb@163.com
    地址:福州市五四路247号
    邮编:350003
    邮发代号:34-56
    广告经营许可证:3500004000070
在线咨询
  • 投稿与审稿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汇款与发票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订阅与赠阅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扫一扫,手机打开本刊网站
扫一扫,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手机阅读本刊全文
扫一扫,订购本刊纸质版本
扫一扫,订购本刊纸质版本
本期目录
2019年 第34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9-06-28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作物科学
    籼稻明恢86多基因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
    魏林艳, 连玲, 魏毅东, 罗曦, 何炜, 谢鸿光, 谢华安, 张建福
    2019, 34(6):  621-629.  doi:10.19303/j.issn.1008-0384.2019.06.001
    摘要 ( 96 )   [HTML] ( )    PDF (2051KB) ( 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索适合籼稻明恢86多基因遗传转化的条件,为创制含高产、抗逆、抗虫、抗病等基因的水稻新材料奠定基础。[方法]以籼稻明恢86为受体材料,将构建好的含作物高产基因RRM2、耐旱基因HS1、抗除草剂基因EPSPS、抗虫基因Bt、细胞凋亡抑制基因iap和促细胞再生基因p35等多基因载体(载体分别命名为P5和P8)进行遗传转化。在此基础上,分别对多基因遗传转化体系的受体材料、农杆菌浓度、侵染时间、共培养方式、G418筛选浓度和草甘膦筛选浓度等主要影响因素进行试验,探讨其适宜的转化条件。[结果]受体材料的筛选结果表明,幼胚的出愈率显著高于成熟胚,且其愈伤组织状态相对较好;各转化条件的筛选结果,农杆菌侵染浓度OD600为0.4~0.6、侵染时间15~20 min、共培养2~3 d、培养基上添加无菌滤纸、G418筛选浓度150 mg·L-1和草甘膦筛选浓度800 mg·L-1是提高转化效率的优化条件; PCR分析结果,多基因载体P5中的GUS基因成功转入籼稻明恢86。[结论]通过对培养条件的优化,可使籼稻明恢86愈伤组织的诱导愈伤率和抗性愈伤率得到显著提高。
    园艺科学
    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北方粳稻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
    崔月峰, 卢铁钢, 孙国才, 王桂艳, 王健, 黄文佳
    2019, 34(6):  630-637.  doi:10.19303/j.issn.1008-0384.2019.06.002
    摘要 ( 63 )   [HTML] ( )    PDF (1641KB) ( 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秸秆直接还田和秸秆炭化(即生物炭)还田对北方粳稻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方法]以北方超级粳稻沈农265为试材,采用育苗移栽的种植方式,设置常规生产、秸秆直接还田(6 t·hm-2)、低量生物炭还田(2 t·hm-2)和高量生物炭还田(40 t·hm-2)等4个处理,分析沈农265的物质生产及产量差异变化。[结果]与常规生产相比,秸秆直接还田后粳稻干物质积累不足,叶输出率和贡献率分别显著降低了41.19%和34.69%,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和有效穗数都呈现出负向效应,致使产量下降;高量生物炭还田下干物质积累有下降趋势,叶和茎鞘输出率分别显著降低了21.41%和17.43%,每穗实粒数下降;低量生物炭还田使干物质积累量增加,叶贡献率显著提高11.68%,水稻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和有效穗数产生正向效应,有提高产量的潜力。[结论]适宜的秸秆生物炭还田(2 t·hm-2),有利于促进北方稻区的水稻生产。
    自毒胁迫下外源硅对甜瓜幼苗生长和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樊佳茹, 章丽珍, 王景荣, 张贝贝, Gefu Wang-Pruski, 张志忠
    2019, 34(6):  638-645.  doi:10.19303/j.issn.1008-0384.2019.06.003
    摘要 ( 39 )   [HTML] ( )    PDF (2731KB) ( 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筛选可以有效缓解甜瓜幼苗自毒胁迫的硅酸钠浓度,对不同处理条件下幼苗生长指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进行测定,初步明确外源硅缓解甜瓜自毒胁迫的形态学和光合基础,以期为克服甜瓜连作障碍提供有益参考。[方法]以甜瓜2叶1心幼苗为材料,利用质量浓度为0.03 g·mL-1的植株浸提液模拟自毒胁迫,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硅酸钠(0、1、2、4、8、16、32 mmol·L-1)溶液进行复合处理;通过观测幼苗生长状态,测量株高、根长、鲜重、茎粗及根系表面积等形态学指标,筛选出能有效缓解自毒胁迫的硅酸钠浓度。采用筛选出的最佳硅酸钠浓度处理自毒胁迫条件下的甜瓜幼苗,于不同取样时间点测定幼苗株高、叶面积、鲜重、地上部分干重和叶绿素荧光特征,分析这一缓解作用的形态学和光合基础。[结果]4 mmol·L-1的硅酸钠可以有效缓解甜瓜幼苗的自毒胁迫。自毒胁迫显著抑制了幼苗株高,减少了叶面积,Fv'/Fm'、Y(Ⅱ)、qP和Y(NPQ)值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NPQ和Y(NO)有所升高。添加硅酸钠可以明显缓解自毒胁迫对幼苗生长的影响,Fv’/Fm’、Y(Ⅱ)、NPQ、qP、Y(NPQ)和Y(NO)等参数接近或优于对照。[结论]适当浓度的外源硅处理可以改善自毒胁迫条件下甜瓜幼苗的生长状态,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叶片光合系统的稳定,进而提高甜瓜植株对自毒胁迫的抵抗能力。
    八仙花NRAT1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李志奇, 陈海霞
    2019, 34(6):  646-651.  doi:10.19303/j.issn.1008-0384.2019.06.004
    摘要 ( 37 )   [HTML] ( )    PDF (2175KB) ( 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铝胁迫是酸性土壤中限制植物生长的重要元素,八仙花是一种富集铝的园林观赏植物;本研究对八仙花NRAT1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及表达分析,以期揭示NRAT1基因在耐铝生理中的作用。[方法]以八仙花品种Hydrangea macrophyllacv laybla为材料,提取RNA进行RT-PCR,检测实时表达情况,克隆NRAT1基因全长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试验克隆得到了巨噬基因家族的NRAT1基因全长,该基因有1个1 881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548个氨基酸。多重序列分析表明其具有相当高的保守性,该蛋白有12个跨膜结构,预测位于质膜或液泡膜上,预测结果显示该蛋白是一个疏水性蛋白,试验还分析得到了蛋白质的二、三级结构。RT-PCR试验表明,NRAT1基因在八仙花的根、茎、叶中均有表达,3个组织中NRAT1基因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表达量先升后降,在处理2 h表达量达到顶峰,之后维持低水平表达,在12 h之后基因表达被抑制,在根中的平均表达量最高且表达量变化幅度最大。[结论]NRAT1基因在八仙花感受铝胁迫时,表达量立即上调,NRAT1基因参与了八仙花铝离子的吸收和转运,在八仙花铝富集作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培养基主成分优化提高大花金挖耳胞内黄酮产量
    李玉平, 龚宁
    2019, 34(6):  652-659.  doi:10.19303/j.issn.1008-0384.2019.06.005
    摘要 ( 29 )   [HTML] ( )    PDF (2309KB) ( 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优化组合培养基中大量、微量元素及附加激素等培养条件,筛选出大花金挖耳细胞培养黄酮的生产培养基。[方法]以NT+1.0 mg·L-1 NAA+0.2 mg·L-1 6-BA为基本培养基,先优化组合其大量元素NH4+、NO3-、K+,再优化组合微量元素MoO42-、Zn2+、BO33-、Co2+、Cu2+、I-、Mn2+,最后分别附加2,4-D、KT、GA3,测定大花金挖耳悬浮培养细胞生长、黄酮含量及产量。[结果]大量元素优化、微量元素优化及附加激素KT、GA3,大花金挖耳细胞培养物中黄酮产量均得到了显著提升(P<0.05),添加2,4-D降低了黄酮产量。本研究筛选得到大花金挖耳细胞培养生产黄酮类化合物的最佳NT培养基为:大量元素NH4+、NO3-、K+分别为15.46 mmol·L-1、14.10 mmol·L-1、19.10 mmol·L-1,微量元素MoO42-、Zn2+、BO33-、Co2+、Cu2+、I-、Mn2+分别为3.0 μmol·L-1、0.06 mmol·L-1、0.4 mmol·L-1、0.2 μmol·L-1、0.4 μmol·L-1、10 μmol·L-1、0.2 mmol·L-1,附加KT 0.2 mg·L-1。在此培养条件下,大花金挖耳细胞培养物中黄酮含量达到2.05%,是基本培养基的1.68倍;黄酮产量为517.87 mg·L-1,是基本培养基的1.80倍。[结论]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培养基主成分优化,提高了大花金挖耳细胞培养生产黄酮的产量,初步得到了黄酮生产培养基。
    新白8号枇杷果肉香气成分及HS-SPME内标浓度分析
    张桂彬, 安宁, 朱立辉, 蒋际谋, 胡文舜
    2019, 34(6):  660-667.  doi:10.19303/j.issn.1008-0384.2019.06.006
    摘要 ( 60 )   [HTML] ( )    PDF (1469KB) ( 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新白8号枇杷香气成分及内标物的最适浓度,以期为白肉枇杷香气成分的研究及内标选择提供依据。[方法]以白肉枇杷新白8号果实为试材,加入4种不同浓度等体积的环己酮溶液(947、94.7、9.47、0.947μg·μL-1)为内标,采用HS-SPME-GC/MS技术,对试材的香气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新白8号枇杷果肉中共检测出10类43种香气成分,以醛类、烷烃、芳香烃、酮类和醇类为主,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物质有己醛、(E)-2-己烯醛、正丁基环己烷、2-庚酮、正戊基环己烷、(E)-2-己烯-1-醇,苯乙烯等。4种环己酮浓度的样品分别检测出有效香气化合物为30、39、41和32种,有效峰面积占总峰面积比分别为38.20%、28.49%、42.70%和39.51%;环己酮峰面积比分别为47.38%、58.55%、36.37%和25.86%。加入9.47 μg·μL-1环己酮的样品检测出的香气物质种类最多、有效峰面积比最高、环己酮及各香气成分峰面积占比适宜。[结论]新白8号香气成分丰富多样,9.47 μg·μL-1环己酮为枇杷果实香气成分固相微萃取的适宜内标浓度。
    动物科学
    日粮营养水平对育肥苏姜猪血清生化指标和肉质相关基因的影响
    周根来, 陶勇, 倪黎纲, 任善茂, 徐盼, 殷洁鑫, 张君胜, 周春宝, 赵旭庭
    2019, 34(6):  668-677.  doi:10.19303/j.issn.1008-0384.2019.06.007
    摘要 ( 46 )   [HTML] ( )    PDF (1383KB) ( 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日粮不同消化能(DE)、粗蛋白(CP)和粗纤维(CF)水平对育肥阶段苏姜猪血清生化指标和肉质相关基因的影响。[方法]选用162头体重(50.49±4.78)kg的苏姜猪,设定不同DE(11.64、12.24、12.84 MJ·kg-1)、CP(12%、13%、14%)及CF(5%、8%、11%)水平,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设置9组日粮处理,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公母各半)。预饲期7 d,试验期42 d。[结果](1)血清生化指标:12.84 MJ·kg-1 DE组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11.64 MJ·kg-1 DE组(P<0.05);12.84 MJ·kg-1DE组球蛋白含量均极显著高于11.64、12.24 MJ·kg-1 DE组(P<0.01);8%、11% CF组尿氮含量分别极显著(P<0.01)、显著(P<0.05)高于5% CF组;13%、14%两CP组总胆固醇含量极显著低于12% CP组(P<0.01),14% CP组甘油三酯含量极显著低于12% CP组(P<0.01);11% CF组葡萄糖含量极显著低于5% CF组(P<0.01),12.84 MJ·kg-1 DE组肌酐含量显著低于11.64 MJ·kg-1 DE组(P<0.05)。(2)血清激素及酶活:12.84 MJ·kg-1 DE组血清胰岛素水平显著高于11.64 MJ·kg-1 DE组(P<0.05),11% CF组血清中三碘甲腺原氨酸含量显著低于5% CF组(P<0.05)。日粮营养水平对试验猪血清中各酶活没有显著影响(P>0.05)。(3)肉质相关基因:11.64 MJ·kg-1 DE组背最长肌H-FABP、PRAKG3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12.24、12.84 MJ·kg-1两DE组(P<0.05),HSL基因表达量极显著高于12.24、12.84 MJ·kg-1两DE组(P<0.01);日粮CP和CF水平对试验猪各基因表达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日粮中不同DE、CP和CF水平可通过调控血清生化指标和肉质相关基因表达影响育肥苏姜猪的生长发育,育肥苏姜猪适宜的DE、CP和CF水平分别为12.84 MJ·kg-1、12%、11%。
    两种阶段育肥法对生长肥育猪粪氮磷排放量的影响
    刘景, 缪伏荣, 方桂友, 叶鼎承, 董志岩
    2019, 34(6):  678-683.  doi:10.19303/j.issn.1008-0384.2019.06.008
    摘要 ( 48 )   [HTML] ( )    PDF (927KB) ( 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比较研究两种阶段肥育法对生长肥育猪粪氮和粪磷排放量的影响。[方法]选用平均体重19.5±1.6 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生长猪72头,随机分为2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猪,对照组采用“三阶段”育肥法,三阶段划分为:20~50、50~80、80~120 kg,试验组采用“五阶段”育肥法,五阶段划分为:20~35、35~55、55~75、75~95、95~120 kg。[结果]结果表明,两种阶段育肥法饲粮氮、磷表观消化率相近;与“三阶段”育肥法相比,“五阶段”育肥法生长肥育猪全期饲粮氮总摄入量减少5.17%(P<0.05),饲粮磷总摄入量减少8.79%(P<0.05),粪氮排放量减少6.10%(P<0.05),粪磷排放量减少8.64%(P<0.05)。[结论]采用“五阶段”育肥法,能显著降低生长肥育猪饲粮氮、磷摄入量和粪氮、磷排放量,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
    植物保护
    芦笋茎枯病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及3种杀菌剂的田间防效
    石妞妞, 杜宜新, 阮宏椿, 甘林, 代玉立, 杨秀娟, 陈福如
    2019, 34(6):  684-689.  doi:10.19303/j.issn.1008-0384.2019.06.009
    摘要 ( 32 )   [HTML] ( )    PDF (1038KB) ( 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明确芦笋茎枯病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及3种杀菌剂对芦笋茎枯病的田间防效。[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采集分离自福建、河南、湖南、山西、山东的132株芦笋茎枯病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并分析10%苯醚甲环唑WG、35%氟吡菌酰胺·戊唑醇SC和325 g·L-1嘧菌酯·苯醚甲环唑SC 3种杀菌剂对芦笋茎枯病的田间防效。[结果]供试的132株芦笋茎枯病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在0.010 8~2.654 8 μg·mL-1,其平均值为(0.6934±0.0441)μg·mL-1。供试菌株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频率分布不符合正态性分布。福建省的供试菌株与山东省、湖南省的供试菌株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同一省份内的供试菌株个体间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差异也较大。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0%苯醚甲环唑WG 135.00 g·hm-2两年试验对芦笋茎枯病的防效分别为75.60%和75.91%,而35%氟吡菌酰胺·戊唑醇SC 118.13+118.13 g·hm-2的两年防效分别为82.08%和82.32%,325 g·L-1嘧菌酯·苯醚甲环唑SC 84.38+135.00 g·hm-2的两年防效分别为82.74%和83.23%,两者的防治效果均显著优于10%苯醚甲环唑WG 135.00 g·hm-2的防治效果(P<0.05)。[结论]田间存在芦笋茎枯病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氟吡菌酰胺·戊唑醇SC和嘧菌酯·苯醚甲环唑SC供试剂量对芦笋茎枯病的防治效果较好,对芦笋安全,可作为防治芦笋茎枯病的杀菌剂进行轮换使用。
    资源与环境科学
    茶园间作灵芝对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李艳春, 林忠宁, 陆烝, 刘明香
    2019, 34(6):  690-696.  doi:10.19303/j.issn.1008-0384.2019.06.010
    摘要 ( 44 )   [HTML] ( )    PDF (2122KB) ( 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茶园间作灵芝对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为茶菌间作模式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比较了间作灵芝茶园与单作茶园之间土壤细菌群落变化。[结果]与单作茶园(CK)相比,间作灵芝茶园土壤的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和有效磷含量显著提高,速效钾含量和pH显著降低,而全磷和全钾含量变化不显著。间作灵芝茶园处理的土壤细菌群落丰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与单作茶园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与单作茶园相比,间作灵芝茶园土壤的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显著提高21.18%,而酸杆菌门和芽单胞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15.09%和53.52%,其他细菌门类变化不显著。在属水平上,间作灵芝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有益微生物菌群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和戴氏菌属Dyella的相对丰度。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H、全氮、全磷和速效钾对优势细菌群落的影响较大。[结论]茶园间作灵芝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并提高了土壤中有益微生物菌群的相对丰度,但对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不明显。
    解淀粉芽胞杆菌FJAT-8754产纤维素酶和淀粉酶发酵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葛慈斌, 蓝江林, 刘波, 王凯, 郑雪芳
    2019, 34(6):  697-704.  doi:10.19303/j.issn.1008-0384.2019.06.011
    摘要 ( 28 )   [HTML] ( )    PDF (2267KB) ( 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解淀粉芽胞杆菌菌株FJAT-8754是一株高产纤维素酶、淀粉酶的芽胞杆菌,具有在复合饲料酶制剂生产中的应用潜力。为深入了解该菌株的发酵进程,以便实现对发酵过程进行最优化控制。[方法]采用50 L发酵罐发酵菌株FJAT-8754,分析发酵过程中菌体数量、pH值、底物浓度、纤维素酶和淀粉酶等的动态变化,并选用Logistic方程和Luedeking-Piret方程构建发酵动力学模型。[结果]根据菌株FJAT-8754发酵过程中各参数变化动态建立了模拟菌体生长、纤维素酶与淀粉酶产生和底物消耗的动力学模型,并应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计算与分析,Origin 9.0软件经非线性拟合与优化,获得了最佳模型参数值。[结论]所构建的动力学模型的计算值与实验值拟合良好,较好地反映了菌株FJAT-8754发酵过程中菌体生长、底物消耗和酶合成的动力学特征。菌株FJAT-8754发酵过程中产物的合成属于生长部分偶联型。
    武功山日本柳杉林与草甸土壤碳氮特征和pH比较
    方海富, 江亮波, 张毅, Nasir Shad, 陈煦, 张强, 马丽丽, 贾婷, 应钦, 张令
    2019, 34(6):  705-710.  doi:10.19303/j.issn.1008-0384.2019.06.012
    摘要 ( 35 )   [HTML] ( )    PDF (882KB) ( 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研究日本柳杉Cryptomeria japonica(L.f.)D.Don造林34年后与其山地草甸土壤碳氮特征和pH的比较,为武功山山地草甸脆弱生态系统恢复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江西武功山山地草甸为研究对象,选择具有代表性样地,采用五点取样法,采集小区内0~20 cm土层的土样,收集草甸地上凋落物,对草甸与日本柳杉林土壤凋落物碳氮指标与pH进行测定。[结果]造林会显著增加土壤全氮、铵态氮、硝态氮、有效态氮、可溶性有机氮、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凋落物有机态碳、凋落物全氮(P<0.05),但是却显著降低土壤pH(P<0.05);土壤pH与土壤有机质碳、全氮、铵态氮、硝态氮、有效态氮、可溶性有机氮、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凋落物有机态碳、凋落物全氮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日本柳杉造林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土壤质量以及N矿化能力具有积极效应;造林可降低土壤pH值,土壤pH与有机物质分解存在紧密联系。
    武夷岩茶土壤铬、锌、镍元素的生物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
    叶宏萌, 李国平, 郑茂钟, 袁旭音, 徐晓敏, 李少华
    2019, 34(6):  711-718.  doi:10.19303/j.issn.1008-0384.2019.06.013
    摘要 ( 27 )   [HTML] ( )    PDF (891KB) ( 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茶园土壤中适量的铬(Cr)、锌(Zn)、镍(Ni)有利于茶树的生长,为此,本文探讨武夷岩茶土壤Cr、Zn和Ni元素的生物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以期指导生态茶园建设和提高茶叶品质。[方法]以武夷岩茶土壤和茶叶为研究对象,测定Cr、Zn和Ni在武夷岩茶土壤和茶叶中的含量及土壤中的化学形态,通过生物可利用性系数及富集系数两种方法评价各元素的生物有效性特征,并利用相关系数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研究区土壤Cr、Zn和Ni元素均以残渣态为优势形态,三者的生物可利用性系数与茶叶富集系数的均值大小顺序一致(Zn > Ni > Cr)。同时,土壤Ni的生物可利用性系数与土壤pH值和有机质呈显著负相关,茶叶对Zn元素的富集系数与土壤pH值表现出显著负相关,茶叶对Ni元素的富集系数与土壤有机质、海拔、树龄都呈显著负相关。[结论]研究区土壤Cr、Zn和Ni元素主要来源于土壤母质,它们的生物有效性特征直接影响着茶叶对其的吸收。此外,3种元素的生物有效性在不同程度上受土壤pH值、有机质、茶园海拔和茶龄的影响。
    食品科学
    超声协同果胶酶提取黑木耳糖醛酸工艺优化
    吴俐, 汤葆莎, 赖谱富, 李怡彬, 翁敏劼, 陈君琛
    2019, 34(6):  719-729.  doi:10.19303/j.issn.1008-0384.2019.06.014
    摘要 ( 24 )   [HTML] ( )    PDF (3782KB) ( 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优化黑木耳糖醛酸提取工艺,提高黑木耳资源的开发、应用价值。[方法]通过比较热水、超声波、微波、光波、中性蛋白酶、纤维素酶、果胶酶等方法的黑木耳糖醛酸提取率,得到最佳提取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比较黑木耳粒径、果胶酶添加量、液料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pH值、超声功率、超声时间等对黑木耳糖醛酸提取率的影响,得到关键影响因素;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液料比、提取温度、超声功率和pH值为自变量,利用4因素3水平响应面法优化黑木耳糖醛酸提取工艺。[结果]超声波、微波、光波等3种物理破壁方法和中性蛋白酶、纤维素酶、果胶酶等3种生物酶法中分别以超声波法和果胶酶法最佳;单因素提取黑木耳糖醛酸的最佳条件分别为:黑木耳粒径58 μm、果胶酶0.25%、液料比100 mL·g-1、提取温度50℃、提取时间2 h、pH值5.50、超声功率540 W、超声时间30 min;确定响应面最优工艺参数为:液料比110 mL·g-1、pH5.60、超声功率540 W、提取温度49℃。本研究在超声波协同果胶酶提取黑木耳糖醛酸的最佳条件下,糖醛酸提取率达7.95‰,比传统热水法提高了201%。[结论]通过超声波与果胶酶协同提取超微粉碎的黑木耳粉的糖醛酸工艺,确定响应面最优工艺参数为:液料比110 mL·g-1、pH5.60、超声功率540 W、提取温度49℃。
    响应面优化鼓槌石斛花总黄酮提取工艺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
    王彦兵, 黄家卫, 李国明, 刘小琼, 胡永亮, 王晓媛, 白燕冰
    2019, 34(6):  730-738.  doi:10.19303/j.issn.1008-0384.2019.06.015
    摘要 ( 49 )   [HTML] ( )    PDF (3807KB) ( 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优化鼓槌石斛花总黄酮提取工艺条件,为鼓槌石斛花种质的开发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以鼓槌石斛花为原料,乙醇溶液为提取剂,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选择乙醇体积分数、液料比、超声温度、超声时间4个因素为影响因素,鼓槌石斛花总黄酮提取率为响应值,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方法,研究各自变量及其交互作用对鼓槌石斛花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并通过鼓槌石斛花总黄酮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的清除作用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鼓槌石斛花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83%,液料比31 mL·g-1,超声温度59℃,超声时间44 min,在此条件下,得到的实际提取率9.71 mg·g-1,与理论值(9.60 mg·g-1)相对误差为1.15%。采用响应面法优化鼓槌石斛花总黄酮提取工艺切实可行,回归模型拟合度及重现性较好。鼓槌石斛花黄酮对DPPH自由基半清除浓度(IC50)值为11.30 μg·mL-1,其清除能力是L-抗坏血酸的0.51倍、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的1.42倍;对羟自由基IC50值为137.26 μg·mL-1,其清除能力是L-抗坏血酸的0.70倍、BHT的1.95倍。体外抗氧化活性试验表明,相同浓度下其对两种自由基清除能力优于BHT,弱于L-抗坏血酸。[结论]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得出的鼓槌石斛花总黄酮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能有效提高总黄酮提取率。
    综述
    稀土氧化物纳米颗粒对植物的毒性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于学茹, 王巨媛, 王翠苹, 田晓飞, 孙树臣, 王萍, 徐汝悦, 翟胜
    2019, 34(6):  739-747.  doi:10.19303/j.issn.1008-0384.2019.06.016
    摘要 ( 34 )   [HTML] ( )    PDF (1294KB) ( 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稀土氧化物纳米颗粒(Rare Earth Oxide Nanoparticles,REO NPs)具有纳米毒性和金属毒性的双重效应,其毒性效应、生态环境风险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随着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纳米颗粒必然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环境,给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因此,研究REO NPs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及其对植物的毒性效应机制,对REO NPs合理应用及其生态安全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总结了在水培、土培条件下REO NPs对蔬菜和农作物毒性效应、毒性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就REO NPs毒性效应和机理研究进行了展望。REO NPs毒性效应主要表现为:(1)抑制根系生长发育;(2)抑制叶绿素合成进而影响光合效率和生物量。毒性机理主要包括:(1)REO NPs溶出离子直接致毒或与矿质营养离子发生竞争,抑制营养吸收;(2)REO NPs破坏细胞选择透性、产生活性氧自由基、使细胞膜发生脂质过氧化而丧失功能;(3)REO NPs附着于组织表面,阻碍水分、营养物质运输和离子交换。影响REO NPs毒性的因子主要包括REO NPs特性(如溶解性、带电性、粒径大小及形状)、植物本身敏感性或耐受性、环境条件(如酸碱性、带电性等)。REO NPs的毒性效应研究存在选择的污染物类型较少,主要针对幼苗期的植物,少有分子生物学、土培方式、全环境条件研究等问题,后期可从上述方面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