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ISSN 1008-0384
    CN 35-1195/S
    主管: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编辑:《福建农业学报》编辑部
    主编:翁启勇
    编辑部主任:翁志辉
    电话:0591-87869455
    Email:fjnyxb@163.com
    地址:福州市五四路247号
    邮编:350003
    邮发代号:34-56
    广告经营许可证:3500004000070
在线咨询
  • 投稿与审稿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汇款与发票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订阅与赠阅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扫一扫,手机打开本刊网站
扫一扫,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手机阅读本刊全文
扫一扫,订购本刊纸质版本
扫一扫,订购本刊纸质版本
本期目录
1986年 第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86-12-15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论文
    红萍鱼腥藻单克隆抗体的研究
    刘中柱, 唐龙飞, 郑琦, 宋铁英, 陈明昂, 程由铨, 李怡英, 林天龙
    1986, (2):  1-7. 
    摘要 ( 855 )   [HTML] ( )    PDF (2695KB) ( 2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用提纯的红萍鱼腥藻免疫BALB/C小白鼠的脾细胞与鼠骨髓瘤SP2/O细胞杂交融合,成功地建立了13个分泌对红萍鱼腥藻特异性单克隆抗体(McAb)的杂交瘤细胞株,杂交瘤细胞株的平均染色体数从86到105。培养液中的免疫荧光抗体(IFA)滴度为5-80,腹水中的IFA滴度为102~105。13个McAb中,11个McAb对7种红萍鱼腥藻均发生反应,1个McAb(C16)只与三膘亚属红萍鱼腥藻发生反应,而不与九膘亚属红萍鱼腥藻发生反应,具有亚属特异性,McAb-P2只识别九膘亚属中莆田羽叶萍鱼腥藻,具有种的特异性。这些McAb中,R15属于IgG1,P2属于IgG2a,C16、Me3、P1、P3、P6、R2、R6属于IgG3,P5、R1、R8、R9属于IgM,这些单克隆抗体与其他固氮蓝藻不发生反应。实验用McAb-C16和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的结合物进行直接FA试验获得成功,其结合物的抗体滴度可达1280,这种反应可被特异性抗血清所阻断。
    黄泥田肥力特性及其改良利用研究
    彭嘉桂, 郑仲登, 林增泉, 林炎金, 翁文钰, 吴静如
    1986, (2):  8-15. 
    摘要 ( 977 )   [HTML] ( )    PDF (2819KB) ( 4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黄泥田具有耕层浅薄、耕性不良、土壤贫瘦、养分比例失调等低产因素。土壤具有前期供肥慢、肥劲小、水稻分蘖力低、源足库小的生产弱点。采用增施有机肥,结合合理深耕,增施钾肥,调节氮、磷、钾养分比例,合理施用微肥及其他综合农业措施,是综合改良利用黄泥田的有效途径。
    野败型籼稻雄性不育保持系选育的实践与理论
    雷捷成, 游年顺, 郑秀萍
    1986, (2):  16-22. 
    摘要 ( 1070 )   [HTML] ( )    PDF (2722KB) ( 3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育成野败型的新的雄性不育系,几年来我们先后设计并实施了选育雄性不育保持系的四个模式。即:保持系品种之间杂交、保持系与微效恢复品种之间杂交、保持系与强恢复系品种之间杂交、保持系与杂交水稻(即F1)之间杂交。结果每个模式都取得了一批新的有价值的保持材料,正在加代并与不育系回交。同时通过统计、计算镜检花粉育性的资料,再次证明两对基因控制恢、保,并初步验证微效恢复基因与强恢复基因质的差别。
    杂交稻混杂原因的研究
    周天理, 童学军
    1986, (2):  23-31. 
    摘要 ( 908 )   [HTML] ( )    PDF (2829KB) ( 2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从三方面研究了杂交稻混杂的原因。大量的研究事实表明,造成杂交稻混杂的主要原因,不是来自机械混杂,也不是来自生物学混杂,而是不育系本身的育性变化所引起的。
    早稻78130的选育和育种技术的探讨
    黄幼雄, 苏亚北, 兰德安
    1986, (2):  32-38. 
    摘要 ( 884 )   [HTML] ( )    PDF (2677KB) ( 2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1978年秋,用汕优2号与威20杂交,经连续四代选择高结实率优良株系,育成了新品种78130。此品种主茎15叶,早季全生育期125~130天,倒种春115天;株态近似汕优2号,但剑叶短直;每亩有效穗20~25万,每穗60~80粒,结实率稳定90%以上,千粒重27~28克,亩产400~450公斤,高产可上500公斤;耐寒又耐淹,抽穗扬花期对风雨适应性好;高抗稻瘟病,兼抗白叶枯病和稻曲病;后期根叶不早衰,谷粒饱满;适应性广;米质中上。1983~1985三年累计全省推广约260万亩。若每亩以最低增产量25公斤计算,全省可增粮6500万公斤以上;包括粮食增产,种子加价和节省防病工本,其社会效益可达2000万元。经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列为全省推广早稻良种之一。1986年早季,全省种植面积可达250万亩以上。
    福建省水稻常规育种现状与今后品种改良的探讨
    郑九如, 林文彬, 杨惠杰, 林荣光
    1986, (2):  39-47. 
    摘要 ( 842 )   [HTML] ( )    PDF (2948KB) ( 3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对福建省近十年来育成和推广的18个水稻品种基因型和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多数品种继承“矮仔占”及其衍生品种“珍珠矮”、“珍汕”和“珍龙410”的血统。因此,水稻单产和抗稻瘟病性能都有不断提高和增强。同时,对今后品种改良进行探讨。继续发挥“矮仔占”及其衍生系的优良遗传性,导入异源和野生稻有用基因。着重改进育种技术:1.选材和配组,主体亲本、对温光不敏感和特异中间材料的应用。2.杂种后代的处理,F1、F2单株选择和抗性筛选。3.轮回选择法等的应用。
    福建省水稻白叶枯病菌系及其应用研究
    林声和, 余永钰, 种藏文, 方树民, 林朝重
    1986, (2):  48-54. 
    摘要 ( 857 )   [HTML] ( )    PDF (2660KB) ( 3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1980~1984年共测福建省56县稻白叶枯病298菌株,据其致病力强弱划分为四个菌系群(Ⅰ-Ⅳ)。菌株和品种间的关系存在着数量级差异,尚未发现有明显的特异性反应,其分布特点有沿海强、山区弱的趋势。用Ⅱ-Ⅳ菌系群的13个菌株测定国内外部份水稻品种抗性,有15个品种表现强的抗病性。我省早、晚稻当家品种都为感病或中感品种。74-105品种表现高抗、耐淹,适宜在沿江沿海低洼易淹稻田推广种植。杂交稻威优6号、威优30、四优30为较好抗病组合,已在全省推广应用。
    检测马立克氏病毒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程由铨, L.F. Lee, E.J. Smith, R.L. Witter
    1986, (2):  55-66. 
    摘要 ( 821 )   [HTML] ( )    PDF (3025KB) ( 37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本文报导了检测马立克氏病毒(MDV)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验抗原为感染MDV的鸡胚成纤维(CEF)细胞,当阳性血清以1:400稀释时,最佳反应的细胞数为每孔5×104。我们比较了提纯的MDV抗原(PVAg)和感染MDV的全细胞抗原(WCAg),结果WcAg特异性反应强,非特异性反应弱。经WcAg包被的微量ELISA滴定板孔保存于4℃和-20℃,至少3个月不会降低抗原滴度。判定阳性血清的O.D.值为0.2。ELISA的敏感性比免疫荧光(IF)试验高20~40倍。抗血清对同型病毒抗原的滴度比对异型病毒抗原滴度高。这种ELISA方法适合于检测鸡血清中的MDV抗体和大量筛选马立克氏病毒单克隆抗体(MDV-McAb)。
    建立柑桔无病采穗母本园和培育无病苗的试验报告
    林先沾, 柯冲
    1986, (2):  67-75. 
    摘要 ( 904 )   [HTML] ( )    PDF (2922KB) ( 4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种植无病苗是综合防治措施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可以使新区不发生黄龙病及其他病毒病,使老病区新果园减少或消灭发病中心,减轻为害。1978年以来,在我省闽侯县南屿乡村下村隔离山地,从事建立柑桔无病中心采穗母本园及培育无病苗的研究。在19个柑桔优质、丰产及外表健康的单株中,通过湿热空气、抗生素及茎尖微芽嫁接的脱除病原处理和生物测定、电镜检查及血清测定的鉴定后,选出11个无病单株,繁育了无病母本树共3897株,定植于无病中心采穗母本园中。1984年,与省农业厅及市、县农业局合作,分别在长泰县、永春县和三明市建立三个市、县级无病采穗母本园,种植各种柑桔无病母本树分别为1880株、1825株及3200株。迄今,上述各级采穗母本园里的柑桔单株母本树10802株,有的已定植5~6年,已开始采穗、采果,均生长良好,无发现黄龙病及其他异常表现。从无病母本树采穗繁育的苗木同样是无病的。四年内,在各地推广种植无病苗约两万多株,均无发现黄龙病。
    茶树品种资源的开发研究
    郭元超
    1986, (2):  76-88. 
    摘要 ( 1011 )   [HTML] ( )    PDF (3263KB) ( 6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1.我国茶树品种资源依树型可分为乔木、半乔、灌木三个种群,依叶片大小可分为大叶、中叶、小叶三种类型,其内部组成以灌木群最多,半乔木居次,乔木大叶种群最少。2.不同种群的分布与适生环境各有不同。野生型乔木大叶种群水平分布区约为东经97~122°,北纬18~31°之间,而以北纬25°为中心线的南北各3~4°的宽带上最多,适生于极端低温3.2~-7.8℃,栽培乔木大叶种群分布区小,主要分布于约北纬25℃以南的滇、桂、粤中南部以及台湾省,适生于极端低限4.2~-5.1℃;灌木中、小叶种群分布区广,目前已北移至北纬37°,适生极端低温达-18.6℃(江苏盱眙)。但其主要栽培分布区是在北纬32°以南,适生极端低温达-10~-12℃;半乔木大叶种群主要分布于北纬30°以南,适生的极端低温可达-8~-10℃。3.我国现有栽培种群,在幼青年期阶段(4~11足龄),平均年亩产嫩梢为200~1000公斤,多数品种(56.07%)分布于500~700公斤/亩。不同种群间,茶叶产量,以乔木大叶种群较高,半乔木大叶(或中叶)种群次之,灌木中叶(或大叶)种群较低。4.茶树生长活动的有效感温为≥10℃,但不同品种有其不同的要求,早春茶芽开始萌动的起点温度,特早芽品种≥8℃,早芽型品种≥10℃,中芽型品种≥12℃,迟芽型品种≥14℃。
    小苍兰试管植株的诱导与快速繁殖的初步研究
    陈扬春, 鲁雪华
    1986, (2):  89-94. 
    摘要 ( 950 )   [HTML] ( )    PDF (2539KB) ( 2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小苍兰五个品种的花器作组织培养,均获得愈伤组织和试管苗。将活性炭不同浓度(0.0%、0.2%、0.5%、0.8%),加入含2,4-D0.1毫克/升+BA0.1毫克/升的MS培养基中,可使小苍兰愈伤组织的分化率从25%提高到70.6%以上。在试验范围内,随着活性炭浓度提高,所分化的苗叶色渐趋青绿,清秀;但苗长得过高,不便移植。用矮壮素加入上述培养基中可使苗矮壮。试验结果表明,以附加矮壮素5毫升/升的达到秆粗0.3厘米的试管苗,其矮化百分率最高,其次为3毫升/升的。试验结果还表明,花器诱导的再生植株可以有两种途径:先芽后根和先根后芽。在供试各品种中,以鲜黄增殖速度最快,大白、桔红次之,粉红、土蓝再次之。
    国际稻耐寒观察圃试验简报
    高仕强, 郑铭西, 范丽华, 程惠泉
    1986, (2):  95-97. 
    摘要 ( 829 )   [HTML] ( )    PDF (2370KB) ( 35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我所承担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国际水稻耐寒性观察圃试验(IRCTN)。从1980年到1985年(除1984年外)共鉴定了来自印度、日本、朝鲜、苏联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778个品种(品系),为国际水稻联合试验提供了科学数据,并从中筛选出45个耐寒性较强、农艺性状较好、生育期适中的品种(系),提供耐寒育种作亲本,或生产上示范推广。
    福建省化肥区划(摘要)
    林辉
    1986, (2):  98-101. 
    摘要 ( 857 )   [HTML] ( )    PDF (2506KB) ( 38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解放后我省化肥供应量大幅度增长,如以1950年供应量(0.68万吨)为1,则1960年为15.4,1970年为79.5,1980年为258;三十年来粮食总产从33.7亿公斤,提高到80.2亿公斤,增长1.38倍。根据30年来粮食总产与化肥施用量的统计,两者呈高度相关(相关系数r=0.9268)。但化肥量的急剧上升,必然增大能源消耗、经济投资和农业成本。如仅1980年本省自产碳铵117万吨一项,即耗原煤80.8万吨、电4.8亿度。这分别占当年全省原煤产量的17.5%和发电量的9.7%;如按播种面积计算,则1980年每亩每季作物,平均需付出化肥费用9.58元。而且由于不科学用肥的结果,化肥肥效已明显下降。如施1公斤硫铵,在五十年代约可增产9~10公斤稻谷,而到六十年代便降为4~5公斤稻谷,到七十年代后半期又降为2~2.5公斤稻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