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ISSN 1008-0384
    CN 35-1195/S
    主管: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编辑:《福建农业学报》编辑部
    主编:翁启勇
    编辑部主任:翁志辉
    电话:0591-87869455
    Email:fjnyxb@163.com
    地址:福州市五四路247号
    邮编:350003
    邮发代号:34-56
    广告经营许可证:3500004000070
在线咨询
  • 投稿与审稿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汇款与发票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订阅与赠阅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扫一扫,手机打开本刊网站
扫一扫,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手机阅读本刊全文
扫一扫,订购本刊纸质版本
扫一扫,订购本刊纸质版本
本期目录
2016年 第3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6-02-28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作物科学
    籼粳杂交偏籼型恢复系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与杂种优势分析
    韦新宇, 许旭明, 李齐向, 马彬林, 杨旺兴, 邹文广, 卓伟, 张受刚, 杨腾帮, 范祖军
    2016, 31(2):  107-112.  doi:10.19303/j.issn.1008-0384.2016.02.001
    摘要 ( 1324 )   [HTML] ( )    PDF (982KB) ( 11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用通过籼粳杂交、籼型育种目标选择以及育性恢复能力测定等手段选育的6个偏籼型早熟恢复系Gmh01、Gmh03、Gmh05、Gmh06、Gm4006、Gme24与2个籼型三系不育系,按照2×6不完全双例杂交试验设计配制遗传材料。采用等位基因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模型)分析其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与杂种优势。结果表明,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主要受到基因加性效应的影响;播始历期、主穗长、单株有效穗数和结实率主要受到基因显性效应的影响。杂种一代产量相关性状均具有一定的杂种优势,但因受到等位基因遗传效应的不同而存在程度和方向上的差异。其中,籼粳交偏籼型恢复系Gmh01、Gmh03和Gme24的遗传改良效果显著,综合性状优良,在今后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水稻新品种淮香粳15号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分析
    李刚, 袁彩勇, 王健, 罗伯祥, 程保山, 徐卫军, 孔宪旺, 陈卫军, 余翔
    2016, 31(2):  113-117.  doi:10.19303/j.issn.1008-0384.2016.02.002
    摘要 ( 1273 )   [HTML] ( )    PDF (889KB) ( 10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淮香粳15号是2013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水稻新品种。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水稻新品种淮香粳15号的生产特性,利用2011、2012年江苏省水稻晚粳迟播区域试验资料,通过t检验、变异系数和回归系数等方法,分别对淮香粳15号及对照品种(南粳44、武运粳23)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淮香粳15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均明显地优于对照品种,综合性状优良,是一个较为理想的高产迟熟中粳稻新品种。
    烤烟新品种NC102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周敏, 周绍松, 王建新, 张忠武, 杨景华
    2016, 31(2):  118-124.  doi:10.19303/j.issn.1008-0384.2016.02.003
    摘要 ( 1231 )   [HTML] ( )    PDF (909KB) ( 9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促进优质烤烟新品种NC102在云南省主要烟叶产区的推广种植,2012年在石林县利用L27 (313)正交试验设计开展了美引品种NC102的配套栽培技术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在本试验设置的 4 个处理因素中,施氮量是最主导因素。通过对NC102 的经济性状、内在化学成分和感官质量评价等性状的综合分析,最终获得了NC102的最佳栽培技术措施组合。最佳施氮量为每667 m2 7.0 kg,株距为0.55~0.6 m,留叶数为 20~22 片·株-1,打顶时期为扣心打顶或开花打顶。
    动物科学
    8种常用渔药对半刺厚唇鱼幼鱼的急性毒性
    秦志清, 杜全新, 樊海平, 薛凌展, 钟全福, 余培建
    2016, 31(2):  125-128.  doi:10.19303/j.issn.1008-0384.2016.02.004
    摘要 ( 1014 )   [HTML] ( )    PDF (891KB) ( 8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19.5~21.8℃的水温条件下,采用静水试验法研究8种常用渔药对半刺厚唇鱼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8种渔药对半刺厚唇鱼幼鱼的安全剂量按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霉菌净(4.437 1 mg·L-1)、高锰酸钾(2.191 9 mg·L-1)、虫菌特杀(0.945 5 mg·L-1)、溴氯海因(0.657 3 mg·L-1)、漂白粉(0.452 6 mg·L-1)、敌百虫(0.303 2 mg·L-1)、鱼虫敌(0.116 2 mg·L-1)和硫酸铜(0.039 1 mg·L-1)。溴氯海因、霉菌净、鱼虫敌和虫菌特杀等4种常用渔药的生产实际常用剂量均低于安全剂量,在养殖生产过程中可安全使用;高锰酸钾、敌百虫和漂白粉的生产实际常用剂量接近或高于安全剂量,在生产中应注意使用剂量和方法;而硫酸铜的安全剂量显著低于生产常用剂量,应慎用或避免使用。
    园艺科学
    桃花粉萌发条件筛选及14个桃品种的生活力比较
    郭瑞, 颜少宾, 金光, 周平, 廖汝玉, 杨凌, 姚启英
    2016, 31(2):  129-134.  doi:10.19303/j.issn.1008-0384.2016.02.005
    摘要 ( 904 )   [HTML] ( )    PDF (1681KB) ( 7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桃花粉为试材,通过培养基组分、培养温度、时间及贮藏时间等对花粉萌发率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研究,以期筛选出有利于桃花粉萌发的培养条件,并采用筛选出的最适萌发条件培养14种桃花粉,为花粉贮藏和田间杂交育种亲本的选择提供数据支持。结果表明:培养基组分、培养温度与时间、贮藏时间对花粉的萌发率及花粉管长度均有影响;将花粉采集干燥后,在25℃、10%蔗糖和0.1%硼酸的条件下暗培养3 h,有利于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花粉在-20℃下保存不宜太久,且相同条件下不同桃品种花粉萌发力差异较大。
    苗期不同光周期处理对苦瓜性别分化及相关生理特性的影响
    陈瑶瑶, 严良文, 刘智成, 张双照, 黄发茂
    2016, 31(2):  135-139.  doi:10.19303/j.issn.1008-0384.2016.02.006
    摘要 ( 842 )   [HTML] ( )    PDF (1782KB) ( 6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2个苦瓜品种(‘如玉33号’和‘如玉41号’)为材料,研究4种不同光周期处理后的雌花节率、内源氧化酶类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结果表明:适当短光照(8、10 h)处理使苦瓜雌花节率、P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升高,CAT和SOD活性降低;长光照(14 h)处理使苦瓜雌花节率、P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CAT和SOD活性升高。综合分析表明在幼苗期‘如玉33号’8 h光周期处理和‘如玉41号’10 h光周期处理的促进雌花形成效果最佳。
    海鲜菇工厂化袋栽制袋关键技术集成研究
    巫仁高
    2016, 31(2):  140-144.  doi:10.19303/j.issn.1008-0384.2016.02.007
    摘要 ( 790 )   [HTML] ( )    PDF (889KB) ( 7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正交设计,研究海鲜菇工厂化栽培中制袋单袋培养料干料重、含水量和石灰添加量等对生产周期、产量、产品质量和管理成本的影响,集成以上最优组合的技术参数。试验表明:随着单袋培养料干料重的增加和含水量的增加,培菌时间延长、产量增加,产量极差分别为107 g和93 g,为主要因素。石灰添加量对培菌时间和产量影响较小,产量极差为42 g,为次要因素。三因素影响大小依次为含水量 >干料重 >石灰添加量;不同处理对海鲜菇子实体的整齐度和紧实度的影响没有规律,无明显差异;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选择最好水平,最优水平组合为A4B4C2,即单袋培养料干料重、含水量、石灰添加量的参数分别为500 g、67%、1.5%。试验的经济效益结果分析结果表明,干料重为450 g的投入产出比最高。
    贵州喀斯特山区野生榛子营养成分分析
    彭琴, 符裕红, 莫熙礼, 武华文, 赵同贵, 李松克
    2016, 31(2):  145-150.  doi:10.19303/j.issn.1008-0384.2016.02.008
    摘要 ( 790 )   [HTML] ( )    PDF (1037KB) ( 6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相关测定方法对贵州喀斯特山区野生榛子18个样品,东北铁岭3个样品中营养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喀斯特山区野生榛子总碳水化合物含量为16.5%~24.5%、水分含量为3.97%~5.12%、维生素A含量为0.023 3~0.038 0 mg·hg-1,显著高于东北铁岭野生榛子;喀斯特山区野生榛子的能量含量为2 532.5~2 679.6 kJ·hg-1、灰分的含量为2.49%~3.24%、蛋白质的含量为18.7%~20.7%、脂肪含量为48.8%~54.9%,显著低于东北铁岭野生榛子;喀斯特山区野生榛仁维生素E含量为3.61~7.82 mg·hg-1。对21个野生榛子的8个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发现,第Ⅱ组的野生榛子(喀斯特山区野生榛子的7、8、9、16、17、18号品系)的维生素A的平均值最高,且蛋白质的含量也较高,可以作为今后喀斯特山区野生榛子重点开发、推广的对象。
    利用高光谱微分方法检测苹果轻微损伤
    尤笛, 蒋金豹, 张政, 汪国平
    2016, 31(2):  151-156.  doi:10.19303/j.issn.1008-0384.2016.02.009
    摘要 ( 902 )   [HTML] ( )    PDF (2036KB) ( 6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快速有效检测不同品种苹果轻微损伤,以‘金冠’、‘花牛’、‘富士’和青苹果各54个轻微损伤果为研究对象,采用高光谱图像技术获得各个苹果可见-近红外(400~1 000 nm)波段的图像,结合光谱微分技术选取波谷的9个波长(556、617、664、706、763、832、880、906、938 nm)为特征波长,然后基于特征波长进行最小噪声分离(Minimum Noise Fraction,MNF)变换,筛选出苹果轻微损伤的特征图像并通过阈值分割、形态学运算等方法识别苹果轻微损伤部位。结果表明,该方法识别‘金冠’、‘花牛’、‘富士’和青苹果轻微损伤部位的准确率分别为92.6%、88.9%、85.2%、85.2%。由此可见,利用高光谱微分方法可以快速有效地检测不同品种的苹果轻微损伤,且苹果的颜色越深、硬度越大、纹理越杂乱,检测精度越低。
    植物保护
    基质诱导培养蜡蚧轮枝菌蓟马防控菌株的胞外酶活性及毒力变化
    黄鹏, 余德亿, 林勇文, 姚锦爱
    2016, 31(2):  157-160.  doi:10.19303/j.issn.1008-0384.2016.02.010
    摘要 ( 824 )   [HTML] ( )    PDF (895KB) ( 6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测定比较蜡蚧轮枝菌V07、V16063、V3450和Vp28等4株蓟马防控菌株在基质诱导培养前后的胞外酶活性及毒力变化。结果表明:基质诱导培养后供试菌株的胞外酶活性均有不同幅度的提高,蛋白酶活性提高幅度次序为V3450 >V16063 >V07 >Vp28,几丁质酶活性提高幅度次序为Vp28 >V07 >V3450 >V16063,但这种提高不会最终改变他们胞外酶活性的高低次序;基质诱导培养后供试菌株对榕母管蓟马成虫的毒力也均有明显提升,提升幅度次序为V16063 >V3450 >V07 >Vp28,但不同菌株间毒力的高低次序也不会因基质诱导培养而改变。可见,基质诱导培养虽可不同幅度地提高蓟马防控菌株的孢外酶活性及毒力,但不会改变不同菌株间孢外酶活性及毒力的高低次序。
    不同营养源对小菜蛾成虫嗅觉行为、触角电位反应和繁殖力的影响
    徐瑞斌, 林硕, 田厚军, 陈艺欣, 赵建伟, 陈勇, 杨广, 魏辉
    2016, 31(2):  161-165.  doi:10.19303/j.issn.1008-0384.2016.02.011
    摘要 ( 805 )   [HTML] ( )    PDF (1442KB) ( 6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行为测定仪、电生理等法,研究分别取食3种营养源(蔗糖水、红糖水和蜂蜜水)的小菜蛾成虫的嗅觉行为、触角电位反应、产卵量和产卵节律。结果表明,补充营养显著提高小菜蛾雌蛾对寄主植物成分——异硫氰酸丙烯酯的趋性,但不同营养源处理组间没有显著差异,同时发现补充营养不会显著影响雄虫对雌虫性信息素的触角电位反应;补充营养的雌成虫产卵量显著高于蒸馏水对照组,其中取食蜂蜜水的平均产卵量最大(106.7粒)。从产卵节律看,羽化后当天各处理组的小菜蛾均可产卵,其中取食蜂蜜水、蔗糖水和蒸馏水的3日龄雌成虫产卵量达到峰值,从4日龄起产卵量逐渐降低;取食红糖水的2日龄雌成虫产卵量达到峰值,从3日龄起逐渐降低;同时取食蜂蜜水、蔗糖水和红糖水小菜蛾产卵历期(13 d、12 d和11 d)长于蒸馏水(7 d)对照组。研究结果可为揭示小菜蛾成虫营养与其重要生命过程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福建建兰病毒病调查研究
    樊荣辉, 黄敏玲, 钟淮钦, 叶秀仙, 林榕燕
    2016, 31(2):  166-169.  doi:10.19303/j.issn.1008-0384.2016.02.012
    摘要 ( 847 )   [HTML] ( )    PDF (1080KB) ( 6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14-2015年,对福建主要建兰种植基地进行病毒病危害情况调查。结果表明,福建建兰病毒病症状多以斑驳花叶型最为普遍。调查还发现,建兰的病毒病发病率与龄期呈正相关,不同品种间略有差异。应用RT-PCR方法鉴定,确定危害福建建兰的病毒主要为齿兰环斑病毒(Odontoglossum ringspot virus,ORSV)、建兰花叶病毒(Cymbidium mosaic virus,CyMV)和菜豆黄花叶病毒(Bean yellow mosaic virus,BYMV),其中ORSV为优势种,有时出现ORSV和CyMV二者复合,或ORSV、CyMV和BYMV三者复合感染。
    柑橘黑斑病新病原亚洲柑橘叶点霉生物学特性
    罗金水, 卢松茂, 余智城, 林秀香, 赖跃先, 黄天瑞
    2016, 31(2):  170-174.  doi:10.19303/j.issn.1008-0384.2016.02.013
    摘要 ( 813 )   [HTML] ( )    PDF (1572KB) ( 5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亚洲柑橘叶点霉Phyllosticta citriasiana是近年发现的侵染柚类柑橘的黑斑病病原菌新种,其生物学特性尚不明确,为此测定了培养基种类、光照、温度、pH值等培养条件对该菌菌丝及分生孢子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病菌在燕麦琼脂培养基和含柚叶汁液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较快,黑暗不利于病菌生长,菌丝适宜生长温度为25~30℃,菌丝最适生长pH值是6~7,菌落在碱性的燕麦培养基上生长有黄色晕圈,试验研究中分生孢子萌发率较低,菌丝致死温度为55℃,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5℃。
    吡唑醚菌酯施用时期对水稻主要真菌病害防效的影响
    刘郁, 于亚辉
    2016, 31(2):  175-178.  doi:10.19303/j.issn.1008-0384.2016.02.014
    摘要 ( 886 )   [HTML] ( )    PDF (876KB) ( 5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不同生育时期施用吡唑醚菌酯对滨海稻区水稻主要真菌病害的防效,分析该药剂的最佳施用时期。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能有效防治稻瘟病、纹枯病和稻曲病。在孕穗末期和齐穗期施用25%吡唑醚菌酯,稻瘟病、纹枯病和稻曲病防效分别达到91.11%,84.75%和80.12%,均高于其他施药时期。同时,在孕穗末期和齐穗期施药产量最高。
    井冈山区鼠类群落结构及其垂直分布的生态位研究
    张新华, 陈玉, 彭萍华, 曾石生, 谢坤, 谢福才
    2016, 31(2):  179-183.  doi:10.19303/j.issn.1008-0384.2016.02.015
    摘要 ( 849 )   [HTML] ( )    PDF (944KB) ( 5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井冈山区鼠类组成、群落结构及其不同海拔的垂直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发现鼠类14种,可划分为黄毛鼠+黑线姬鼠、社鼠+针毛鼠+小林姬鼠、社鼠+青毛鼠、社鼠+大林姬鼠+小林姬鼠等4个群落。比较不同鼠类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优势度、优势集中性指数和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随海拔升高而增大,优势度、优势集中性指数和生物量以黄毛鼠+黑线姬鼠群落为最大;黄毛鼠和黑线姬鼠是危害该区盆地农作物的两大害鼠,社鼠、针毛鼠、青毛鼠是该林区主要害鼠。
    资源与环境科学
    施用烟秆生物黑炭对红壤性稻田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陈庆荣, 王成己, 陈曦, 唐莉娜, 刘岑薇, 宋铁英, 黄毅斌
    2016, 31(2):  184-188.  doi:10.19303/j.issn.1008-0384.2016.02.016
    摘要 ( 903 )   [HTML] ( )    PDF (1125KB) ( 6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烟秆生物黑炭对红壤性稻田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试验设置4个生物黑炭施用水平,在水稻抽穗扬花期采集根际土壤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施用生物黑炭后稻田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OUT与Chao1指数降低,而Shannon指数升高。对主要菌门的分析发现变形菌门、放线菌门与厚壁菌门的丰度增加,酸杆菌门、疣微菌门的丰度降低。在属的水平上,发现一些对植物生长有益的促生菌有增加的趋势。
    大栏养猪微生物发酵床垫料中青霉菌的分离与鉴定
    肖荣凤, 王阶平, 刘波, 陈峥, 陈燕萍, 陈倩倩
    2016, 31(2):  189-193.  doi:10.19303/j.issn.1008-0384.2016.02.017
    摘要 ( 913 )   [HTML] ( )    PDF (2422KB) ( 5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大栏养猪微生物发酵床垫料中青霉菌的种类情况,筛选有益青霉菌用于指导管理生猪健康生长。本研究从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和永泰2个基地共采集了106份垫料样品,分离其中的青霉菌。对不同样品中分离到菌株根据菌落形态初步归类后,从不同菌落类群中选出代表性的3个菌株,采用菌落形态与菌体形态特征,结合β-微管蛋白基因(BenA)序列分析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这3株青霉菌中2株为橘青霉菌Penicillium citrinum,1株为爪哇正青霉菌Eupenicillium javanicum
    福建木兰溪源自然保护区米槠群落凋落物热值及能量归还动态
    张建和
    2016, 31(2):  194-198.  doi:10.19303/j.issn.1008-0384.2016.02.018
    摘要 ( 762 )   [HTML] ( )    PDF (1680KB) ( 6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福建木兰溪源自然保护区米槠次生林群落的凋落物的热值、能量归还量动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2013-2014年米槠的热值平均值为20.02 kJ·g-1,年内及年际间的波动均比较小,变异系数在0.74%~1.85%。米槠凋落物各组分热值大小顺序为:花 >枝 >叶 >果。2013 年米槠群落年归还的总能量为145.5 MJ·hm-2,2014年米槠群落年归还的总能量为176.8 MJ·hm-2,2013-2014年,米槠归还的能量占76.3%,其他树种占14.8%,杂物占8.9%,米槠叶、枝、花、果的能量归还量占米槠归还量能量的79.0%,20.6%、0.2%、0.2%。2013-2014年米槠群落归还的总能量随月份的变化呈显著的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每年的3~6月份,归还的能量占全年总归还量的80%左右。
    食品科学
    乙醇法沉淀茶多糖的抗氧化活性评价
    杨军国, 陈键, 王丽丽, 宋振硕, 陈林
    2016, 31(2):  199-204.  doi:10.19303/j.issn.1008-0384.2016.02.019
    摘要 ( 861 )   [HTML] ( )    PDF (1632KB) ( 5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粗茶多糖提取物(TPs-CK)为原料,设置70%和80%2个乙醇浓度沉淀制备茶多糖样品TPs-70和TPs-80,通过检测其DPPH清除活性和还原力变化,对茶多糖样品进行抗氧化活性评价。结果表明,70%浓度乙醇更适宜于沉淀茶多糖,可溶性蛋白含量低,DPPH清除率和还原力变化试验表明,茶多糖TPs-70和TPs-80极显著性低于TPs-CK和抗坏血酸,两者之间未见显著性差异,TPs-80略低于TPs-70;检测分析茶多糖样品中抗氧化组分含量发现,茶多糖、茶多酚、总黄酮等组分皆有析出,与TPs-CK相比,茶多糖样品TPs-70和TPs-80中茶多酚和总黄酮含量呈极显著性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茶多糖、茶多酚和总黄酮与茶多糖样品抗氧化活性表达呈正相关,茶多酚呈显著性正相关。综上所述,70%浓度乙醇更适宜于沉淀制备茶多糖样品,且抗氧化活性强。
    综述
    蕈类β葡聚糖的提纯、结构及抗肿瘤研究进展
    郑恒光, 陈君琛, 汤葆莎, 吴俐, 翁敏劼, 高慧颖
    2016, 31(2):  205-209.  doi:10.19303/j.issn.1008-0384.2016.02.020
    摘要 ( 912 )   [HTML] ( )    PDF (1507KB) ( 7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蕈类β葡聚糖通常具有抗肿瘤功效,可从食用菌生产副产物(菇柄或残次菇)中大量提取,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简要概括了蕈类β葡聚糖的提取、纯化、化学结构、抗肿瘤活性等方面最新研究进展,指出了该研究领域的重点、难点,并提出后期研究方向:(1)开发专用多糖水解酶,在保留其生物活性的前提下,提高蕈类β葡聚糖的溶解度和提取率;(2)强化对蕈类β葡聚糖分子内部活性中心的研究;(3)广泛收集与蕈类β葡聚糖抗肿瘤活性相关的人体试验数据;(4)采用更高解析度的原子力显微镜直接观测蕈类β葡聚糖的构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