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 ISSN 1008-0384
    CN 35-1195/S
    主管: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编辑:《福建农业学报》编辑部
    主编:翁启勇
    编辑部主任:翁志辉
    电话:0591-87869455
    Email:fjnyxb@163.com
    地址:福州市五四路247号
    邮编:350003
    邮发代号:34-56
    广告经营许可证:3500004000070
在线咨询
  • 投稿与审稿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汇款与发票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订阅与赠阅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扫一扫,手机打开本刊网站
扫一扫,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手机阅读本刊全文
扫一扫,订购本刊纸质版本
扫一扫,订购本刊纸质版本
本期目录
2015年 第3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5-02-28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本期封面与目次
    《福建农业学报》2015年第2期封面与目次
    2015, 30(2):  0. 
    摘要 ( 362 )   [HTML]   PDF (1298KB) ( 2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动物科学
    蛋鸡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gp85基因遗传进化分析
    林甦, 陈珍, 朱春华, 江斌, 刘斌琼, 蔡国彰, 胡奇林, 黄瑜
    2015, 30(2):  113-116. 
    摘要 ( 832 )   [HTML] ( )    PDF (866KB) ( 3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解福建省蛋鸡J亚型禽白血病病毒(ALV-J)的遗传进化关系,对来自福建省蛋鸡场发病蛋鸡中分离鉴定的3株ALV-J的gp85基因进行克隆与测序,并与国内外18株ALV-J参考株的基因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株蛋鸡分离株的gp85基因与亚群2的国内蛋鸡分离株(CL09DP02、GL09DP01和HuB09JY03)以及原型株HPRS-103的亲缘关系较近,达97.8%~99.6%,表明福建省蛋鸡ALV-J株很可能与国内部分蛋鸡ALV-J分离株有着共同的来源。
    患“红肝病”鳗鲡疱疹病毒的分离和鉴定
    卓玉琛
    2015, 30(2):  117-120. 
    摘要 ( 823 )   [HTML] ( )    PDF (1046KB) ( 5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鳗鲡疱疹病毒(HVA)DNA聚合酶基因引物对患病双色鳗鲡和美洲鳗鲡进行PCR检测(PCR检测结果仅有双色鳗鲡),获得约394 bp的目的条带,测序表明扩增出的条带为AHV的DNA聚合酶基因片段,与GeneBank公布的HQ992949、GU233800、FJ940765等6个鳗鲡疱疹病毒基因同源性为100%,与GU205167、AF363783鳗鲡疱疹病毒基因同源性为99%。将患病双色鳗鲡、美洲鳗鲡肝脏和肾脏组织的除菌滤液,接种EPC细胞,细胞7 d出现CPE,双色鳗鲡株传代至15代,美洲鳗鲡株传代至5代。
    作物科学
    甘蔗新品种(系)闽糖97-301的选育与种性分析
    李瑞美, 张树河, 李海明, 潘世明
    2015, 30(2):  121-124. 
    摘要 ( 916 )   [HTML] ( )    PDF (797KB) ( 3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闽糖97-301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从CP65-357×崖城84-153组合中选育出的1个甘蔗新品种(系)。多年多点试验结果表明,闽糖97-301平均蔗茎产量124.013 t·hm-2,比对照种增产7.86%。11月至翌年1月平均蔗糖分15.40%,含糖量19.094 t·hm-2,比对照种增糖11.74%,是一个丰产、高糖且农艺性状优良的中茎甘蔗新良种。稳定性分析表明该品种适应性较广,受环境影响因素较小;相关分析显示,有效茎数与株高(茎长)是影响该品种蔗茎产量的主要因素,对蔗茎产量贡献最大,高产栽培上可适当增加有效茎数和提高植株高度。
    碳源和6-BA对多花黄精不定芽生长及多糖累积的影响
    周建金, 雷伏贵, 曹奕鸯, 叶炜, 江金兰
    2015, 30(2):  125-130. 
    摘要 ( 885 )   [HTML] ( )    PDF (1074KB) ( 2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探讨不同碳源及6-BA浓度对多花黄精不定芽生长及多糖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蔗糖比葡萄糖、麦芽糖更适合用于多花黄精不定芽的培养;高浓度6-BA不利于黄精不定芽生长和多糖累积,6-BA浓度应低于1.0 mg·L-1;随着蔗糖浓度的增加,折干率和多糖含量也随之增加,结合不定芽的生长速率,认为最适宜多花黄精不定芽培养的蔗糖浓度为80 g·L-1
    37份药用石斛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
    李永清, 江金兰, 叶炜, 雷伏贵, 华树妹
    2015, 30(2):  131-135. 
    摘要 ( 785 )   [HTML] ( )    PDF (1050KB) ( 2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ISSR技术对37份药用石斛属种质资源进行亲缘关系分析,从备选72条引物中筛选出15条引物,共扩增出89条谱带,有89条多态带,多态性条带比例为100%。采用NTSYS-PC2.0软件分析结果,37份石斛种质资源遗传相似系数在0.50~0.85。聚类结果显示,以相似系数为0.55,可将37份石斛种质明显划分为7个类群,表明药用石斛植物遗传多样性丰富,ISSR技术可应用于药用石斛的亲缘关系研究。
    园艺科学
    芙蓉李PsACO1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方智振, 周丹蓉, 叶新福, 姜翠翠, 潘少霖
    2015, 30(2):  136-140. 
    摘要 ( 931 )   [HTML] ( )    PDF (1380KB) ( 3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RT-PCR和RACE技术从芙蓉李分离得到1条长度为1 309 bp的PsACO1基因cDNA全长序列。该基因包含长度为957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19个氨基酸。PsACO1蛋白的分子量为36.24 kD,等电点为5.28,含有9个ACO特有的保守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PsACO1与碧桃、梅、枇杷、苹果和欧洲李的ACO蛋白的亲缘关系较近。
    4个枇杷品种果实糖组分含量及其分布研究
    陈秀萍, 邓朝军, 许奇志, 蒋际谋, 胡文舜, 姜帆, 郑少泉
    2015, 30(2):  141-145. 
    摘要 ( 832 )   [HTML] ( )    PDF (857KB) ( 4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了‘软条白沙’、‘新白1号’、‘解放钟’和‘钟津2号’等4个枇杷品种果实不同部位的糖组分含量。结果表明:枇杷成熟果实中均含果糖、葡萄糖、蔗糖和山梨醇,‘新白1号’蔗糖和果糖含量高,‘软条白沙’果糖含量最高,其次是葡萄糖,‘解放钟’果糖和蔗糖含量高,‘钟津2号’蔗糖含量最高;总糖含量高低依次是‘新白1号’>‘钟津2号’>‘解放钟’>‘软条白沙’,品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果皮中的糖含量低于果肉,‘新白1号’和‘软条白沙’果顶中的总糖含量最高,‘解放钟’和‘钟津2号’果基中的总糖含量最高。
    枇杷花茶抗氧化作用及其食品卫生指标检测
    姜帆, 高慧颖, 郑少泉
    2015, 30(2):  146-149. 
    摘要 ( 842 )   [HTML] ( )    PDF (844KB) ( 5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贵妃枇杷花茶为原料,分析花茶水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能力,并检测其微生物学卫生指标。结果表明:贵妃枇杷花茶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总抗氧化能力达到1 126.4 U·g-1,是茉莉花总抗氧化能力的2.18倍;清除羟自由基的能力为6.04×105 U·g-1,与绿茶清除羟自由基能力相当。研究还发现不同贮藏条件下贵妃枇杷花茶的抗氧化作用差异明显,其中低温条件下(4℃)60 d内枇杷花茶维持较强的总抗氧化能力。贵妃枇杷花茶的菌落总数为500 cfu·g-1,未检出大肠菌群,两者均达到目前已发布的行业和地方标准对代用茶微生物指标的要求。
    辣椒穴盘育苗基质对辣椒幼苗生长的影响
    陈阳, 林永胜, 周先治
    2015, 30(2):  150-156. 
    摘要 ( 735 )   [HTML] ( )    PDF (1094KB) ( 3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福建地区生产上常用的6种商品基质和以蛭石、泥炭土和珍珠岩为原料自行配制的3种基质,测定不同基质的理化特性,研究不同育苗基质对辣椒苗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育苗基质对辣椒幼苗的各个形态指标影响较大,百利基质(D)、柴米河基质(F)处理的辣椒幼苗株高、茎粗、冠幅、壮苗指数和G值明显高于其他处理,辣椒幼苗植株健壮,能够完全满足辣椒苗期的生长,可作为福建省辣椒栽培育苗基质推广应用。
    ‘农科180’番茄种苗组织培养规模化繁育技术研究
    赖呈纯, 黄贤贵, 范丽华, 谢鸿根, 郑回勇, 陈华, 刘波
    2015, 30(2):  157-162. 
    摘要 ( 904 )   [HTML] ( )    PDF (964KB) ( 3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农科180’番茄种子为材料,研究其无菌萌发的条件与方法,并以其无菌苗的茎尖、子叶和下胚轴为外植体,研究不同培养基对其无菌株系建立的影响,同时探讨适合其芽苗增殖的培养基。结果表明,种子浸泡10~15 h后采用10%(v/v)的次氯酸钠消毒20 min,可以获得整齐的无菌苗;不同的外植体诱导产生不定芽所用的培养基不同,其中适合子叶诱导不定芽的培养基为MS+ 2.0 mg·L-1 BA + 0.5 mg·L-1 IAA,适合茎尖诱导不定芽的培养基为MS+ 0.1 mg·L-1 BA + 0.1 mg·L-1 IBA;番茄芽苗增殖以MS+ 0.1 mg·L-1 BA + 0.1 mg·L-1 IBA增殖的效果较好。
    富硒秀珍菇菌粉的抗氧化作用及其安全性初步研究
    吴俐, 沈恒胜, 陈君琛, 翁敏劼, 杨艺龙
    2015, 30(2):  163-167. 
    摘要 ( 895 )   [HTML] ( )    PDF (824KB) ( 4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急性毒性试验和D-半乳糖氧化损伤小鼠模型试验研究富硒秀珍菇菌粉的急性毒性和对D-半乳糖致氧化损伤小鼠的抗氧化作用。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富硒秀珍菇菌粉对雌雄小鼠经口最大耐受量(MTD)均大于20.0g·kg-1,初步评价认为,富硒秀珍菇菌粉不存在急性毒性风险。D-半乳糖氧化损伤小鼠模型试验表明,与模型对照组比,富硒秀珍菇菌粉三组的丙二醛(MDA)和蛋白质羰基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低、中、高剂量组的MDA分别降低20.08%、22.19%、39.26%,蛋白质羰基分别降低38.31%、44.16%和25.32%;富硒秀珍菇菌粉3个剂量组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与模型对照组比均提高,其中,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均显著提高18.50%左右(P<0.05)。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与空白对照比,富硒秀珍菇菌粉3个剂量组的MDA、蛋白质羰基、GSH-Px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富硒秀珍菇菌粉对氧化损伤的修复效果基本达到空白对照小鼠水平。
    植物保护
    利用巢式PCR检测花生青枯病菌
    丁雪玲, 游泳, 黄建成, 刘裴清, 陈庆河, 谢世勇
    2015, 30(2):  168-171. 
    摘要 ( 867 )   [HTML] ( )    PDF (993KB) ( 3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建立花生青枯病菌的快速检测技术,本研究利用细菌16S-23S rDNA内源转录间隔区(ITS)通用引物L1 /L2扩增花生青枯病菌基因组DNA并对其扩增序列进行克隆测序,通过与其同属近缘种做比较,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W1 /W2,利用该对引物与细菌通用引物L1 /L2建立了花生青枯病菌的巢式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引物W1 /W2只能从花生青枯病菌中扩增出374 bp 的特异片段;巢式PCR检测灵敏度可达10 fg·μL-1基因组DNA,较常规PCR 提高1000倍;该技术可用于花生青枯感病期或者发病潜伏期时的病害检测。
    球根鸢尾3种主要病毒多重RT-PCR检测体系的建立
    樊荣辉, 黄敏玲, 钟淮钦, 吴建设, 林兵
    2015, 30(2):  172-175. 
    摘要 ( 936 )   [HTML] ( )    PDF (987KB) ( 3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的鸢尾轻花叶病毒(Iris mild mosaic virus,IMMV)、水仙潜隐病毒(Narcissus latent virus,NLV)和菜豆黄花叶病毒(Bean yellow mosaic virus,BYMV)外壳蛋白(CP)基因序列保守区域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多重PCR反应条件,建立能同时检测球根鸢尾3种病毒的多重PCR检测体系。该体系能够一次扩增出IMMV、NLV和BYMV的特异片段,其大小分别是770 bp、266 bp和186 bp。测序结果表明,3种病毒序列与相应的参考序列相似性均达98%以上。灵敏度测定结果表明,从相当于或大于10-2mg的感病植物组织中能够检测到这3种病毒。
    周宁县高山花椰菜主要害虫的田间空间分布研究
    李建宇, 史梦竹, 傅建炜, 李妙枝, 陈哲泓, 陈凤龙
    2015, 30(2):  176-179. 
    摘要 ( 660 )   [HTML] ( )    PDF (919KB) ( 3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通过对周宁县高山花椰菜的田间调查,明确高山花椰菜的田间主要害虫有小菜蛾、蚜虫、黄曲条跳甲;利用聚集度指标检验、Taylor幂法则和Iwao回归法对主要害虫进行空间分布型的研究。结果表明,聚集度指标检测不同高山花椰菜田小菜蛾和蚜虫的Moore指标I均>0、聚集度指数M*/m均>1、CA指标均>0、扩散系数C均>1、负二项分布K值均>0,为聚集分布;在蔬菜田地块1、地块2、地块3的黄曲条跳甲呈聚集分布,在地块4、地块5的黄曲条跳甲种群呈均匀分布。
    福州地区灰霉病菌对腐霉利和嘧霉胺抗药性测定
    陈仁, 陈群航, 杜宜新, 俞晓利, 陈福如
    2015, 30(2):  180-183. 
    摘要 ( 790 )   [HTML] ( )    PDF (920KB) ( 5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从福州福清、长乐、连江、闽清4地设施栽培的番茄、茄子、辣椒、黄瓜等蔬菜作物上采集灰霉病菌147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检测灰霉病菌对腐霉利和嘧霉胺2种杀菌剂的抗药性。结果表明:福州地区灰霉病菌对腐霉利嘧霉胺都产生较高的抗性。腐霉利对灰霉病菌的EC50范围为0.063 4~10.057 9 μg·mL-1,抗性频率平均值为76%,嘧霉胺对灰霉病菌的EC50范围为0.105 2~102.346 5 μg·mL-1,抗性频率平均值为73%,2种杀菌剂抗性频率最高都达100%,其中对腐霉利高抗菌株70个,高抗频率达48%;对嘧霉胺高抗菌株79个,高抗频率达54%。从地域上看,福清、长乐、连江、闽清4地灰霉病菌对腐霉利和嘧霉胺抗性频率平均值分别为74%、73%、82%、73%和84%、82%、74%、51%,闽清县对2种药剂抗药性稍低,其他3个县市差异不大。从寄主作物看,番茄、茄子、辣椒、黄瓜上灰霉病菌对腐霉利和嘧霉胺抗性频率平均值分别为77%、73%、73%、78% 和74%、73%、67%、76%,4种寄主上灰霉病菌对腐霉利和嘧霉胺抗性频率差异不大。不同寄主间的发病程度与抗药性大小无显著相关。
    福建地区直播稻田禾本科杂草防控药剂及其使用浓度筛选
    陈峰, 王俊, 吴玮, 胡进锋, 王长方
    2015, 30(2):  184-187. 
    摘要 ( 768 )   [HTML] ( )    PDF (825KB) ( 3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有效控制福建地区直播稻田禾本科杂草的危害,以莆田市仙游县游洋乡的水稻种植基地为试验点,选择测定1%噁嗪草酮悬浮剂、10%双草醚悬浮剂和20%氰氟草酯油悬浮剂等3种除草剂对稗草、千金子等禾本科杂草的防治效果,筛选确定最佳除草剂及其理想的田间使用浓度。结果表明:20%氰氟草酯油悬浮剂是防治直播稻田中稗草、千金子等禾本科杂草最佳的除草剂,田间推荐使用浓度为45~105 g·hm-2(有效成分)兑水675 L·hm-2,药后30 d防治效果达均可80.00%以上,无药害产生,对水稻安全。
    草菇褐腐病综合防治效果研究
    林德锋, 袁滨, 柯丽娜, 吴顺章
    2015, 30(2):  188-191. 
    摘要 ( 787 )   [HTML] ( )    PDF (817KB) ( 3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疣孢霉Mycogone perniciosa Magn.引起的草菇褐腐病为试验对象,采用化学和物理相结合方法对该病害进行综合防治措施研究。药剂筛选结果表明:药后5 d和10 d,50%施保功WP 1 500倍对草菇褐腐病的防效分别为90.70%和89.66%,均优于45%噻菌灵WP 1 200倍、50%福美双WP 1 000倍和50%多菌灵WP 800倍的处理。物理措施结果表明:在培养料堆制前对相应环境进行全面清扫及冲洗,并用50%施保功WP 1 500倍进行喷雾消毒,防效最高达87.97%;二次发酵时,利用蒸汽对菇房和培养料进行灭菌,当灭菌时间为24 h、灭菌温度60℃时防效最高,达92.47%;采用物理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措施结果表明,该方法对草菇褐腐病防效达97.97%,可以有效控制草菇褐腐病。
    生防菌哈茨木霉FJAT-9040固体发酵条件的响应面优化
    曾庆才, 肖荣凤, 刘波, 陈燕萍, 史怀
    2015, 30(2):  192-197. 
    摘要 ( 834 )   [HTML] ( )    PDF (1016KB) ( 3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优化生防菌哈茨木霉FJAT-9040固体发酵条件,结合初始含水量、初始接种量及培养温度3个单因素,Box-Behnken 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进行研究。以产孢量为指标,单因素试验确定初始含水量、初始接种量及培养温度分别为50%、5%、28℃。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初始含水量和温度与产孢量有显著相关性(P<0.05),通过求解回归方程可得,当初始含水量为53%,初始接种量为7%,培养温度29℃时,产孢量达到4.04×109个·g-1,与实际值3.86×109个·g-1相近。
    资源与环境科学
    菌渣施用对茶园土壤有机碳含量及腐殖质组成的影响
    王峰, 陈玉真, 尤志明, 吴志丹, 江福英, 翁伯琦
    2015, 30(2):  198-203. 
    摘要 ( 848 )   [HTML] ( )    PDF (908KB) ( 5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菌渣施用对茶园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腐殖质组成的影响。试验设计4个处理,分别为单施氮肥(M0)、50%氮肥+50%菌渣有机肥(M1)、全量菌渣有机肥(M2)和 2倍菌渣有机肥(M3)。结果表明:连续3年施用菌渣有机肥后,茶园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胡敏酸(HA)、富里酸(FA)和胡敏素(HM)含量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较M0处理分别增加43.10%~104.21%、52.89%~157.14%、31.07%~74.30%和 44.96%~107.35%,几乎随着菌渣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20~40 cm土层影响不显著。土壤胡敏酸的ΔlogK和E4/E6值均有增加,其中M2和M3处理显著增加,而富里酸的ΔlogK和E4/E6各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说明腐殖化过程较慢。研究表明施用菌渣有机肥不仅更有利于茶园土壤有机碳的积累,而且能促进上壤腐殖化进程。
    综述
    蚕豆秸秆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徐晓俞, 李爱萍, 吴凌云, 陈均, 郑开斌
    2015, 30(2):  204-207. 
    摘要 ( 773 )   [HTML] ( )    PDF (840KB) ( 4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蚕豆秸秆富含蛋白质等营养成分,相比其他农作物秸秆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利用蚕豆秸秆作为肥料还田,可提高土壤肥力,提升作物产量;作为食用菌的生物基质,可提高其产量;通过化学或生物学方法处理的蚕豆秸秆,是猪、羊、牛、鹅等家畜的高营养饲料;蚕豆秸秆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可用于生产氢气、甲烷等清洁能源,还能制备活性炭。本文介绍了蚕豆秸秆在农业、畜牧业等方面的开发利用情况,旨在为其科学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最后对蚕豆秸秆的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建议。